商标专利

电池巨头纷争:宁德时代诉中航锂电专利侵权!

2022-05-05 11:20:59  来源:商标专利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11

最近动力电池行业的日子不算“太平”。全行业全力扩产以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知识产权纷争又燃起“硝烟”。

7月21日,宁德时代正式起诉中航锂电专利侵权。宁德时代方面表示,该公司已就中航锂电专利侵权案递交起诉书,案件已受理;涉案专利涉及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此次涉嫌侵权电池已搭载在数万辆车上。宁德时代还表示,长期以来,公司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同时积极加强知识产权合作,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对此,中航锂电方面并不认可。当日晚间,中航锂电公开发表声明称,截至目前,公司未接到起诉状。同时,中航锂电表示,公司始终将自主研发、技术创新作为立身之本,面向未来进行全面的研发布局和投入规划。此外,公司知识产权工作长期坚持“技术成果保护线”和“IP风险防控线”双线并举,在进行全方位知识产权布局的同时,公司提供给客户的产品都经过专业知识产权团队的全面风险排查,以保障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长期以来,宁德时代在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排名中位居第一,是多家车企的电池供应商。而中航锂电近两年市场扩张也十分迅速,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达377.6%,市占率为6.9%,排名在宁德时代、比亚迪(002594.股吧)和LG化学之后,而2019年时,中航锂电仅排在第六名。

“颁发禁令,或许是宁德时代的最终目的。”有法律界人士分析,宁德时代应该会在诉讼中依法采取保全措施把证据锁定,一旦侵权成立就要禁售,“要侵权赔偿对宁德时代的意义不大,更多的还是想通过诉讼打击对手的市场快速扩张,因为如果中航锂电败诉,全系产品可能面临禁售。”

也就是说,若侵权责任做实,中航锂电面临的最严重影响或将是停售产品。此类专利侵权案的诉求一般是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停止侵权则意味着所涉产品将被要求停售,而侵权程度会体现在赔偿数额上,其程度通常以业内人士的普遍认知为准,将具体考察专利的创新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还有观点认为,此次专利诉讼案或是两大动力电池企业的竞争博弈。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和中航锂电动力电池国内装机量分别为第一名和第四名。其中宁德时代装车量25.76GWh,占比49.1%;中航锂电装车量3.63GWh,占比6.9%。

值得留意的是,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TOP 5企业中,中航锂电是目前唯一一家未上市的企业。天眼查APP显示,中航锂电第一大股东为常州金沙科技投资公司,持股比例为21.01%,第二大股东为四川成飞集成,持股比例为12.59%,该公司关联投资机构还包括广汽资本、红杉资本、小米长江产业基金等。根据此前规划,中航锂电打算在2022年一季度申报A股IPO,目前正在进行Pre-IPO的最后一轮融资。

此时传出涉嫌侵权宁德时代全系产品的消息,无疑将给中航锂电目前的向好态势带来不利影响。

另外,中航锂电的业务涵盖乘用车、商用车、储能以及特种应用市场,五菱宏光MINIEV、埃安Y、长安逸动EV460等电车均搭载了中航锂电的电池产品。至于这次风波是否会对广汽埃安、广汽丰田、吉利、长安等企业旗下的部分车型能否产生实质性影响,还需静待事件后续发展。

有电池领域分析人表示,中航锂电抢走了宁德时代很多订单,把宁德时代惹急了。如要判断侵权需要充分的证据,但宁德时代很难找够证据,因此官司不容易打赢。更何况,中航锂电不一定是侵权。

事实上,除了中航锂电外,去年宁德时代还曾对塔菲尔新能源提起诉讼,称对方侵犯了其电池防爆技术等方面的专利。

此前,LG化学也曾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发起4次诉讼,指责SK侵犯其专利,随后又指责SK窃取其商业机密。随后两年中,双方多次交锋后最终达成和解,SK最终向LG化学支付了2万亿韩元的赔偿金。

业内普遍认为,近年来动力电池领域纷争不断,主要是源于该领域存在巨大的市场利益。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快速崛起,与之相关的专利诉讼也成为厂商之间竞争的重要方式。

一位不愿具名的从业者向证券日报的记者透露,目前锂电行业内大量存在“挖人”或“带技术入厂”的现象,以达到快速获取技术的目的。同时,通过购买友商产品进行对标分析、做逆向研发的做法也普遍存在。

其实早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便提交过一份关于锂电池知识产权保护的提案。他认为,目前锂电池知识产权诉讼案件时有发生,企业维权过程较为困难。一是取证难,维权成本高;二是维权周期长,无法匹配锂电池产品更新换代快的特点;三是事关商业秘密,维权困难。

相关阅读:

【聚焦两会】代表、委员们提出关于知识产权的提案摘选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多数车企都在实行供应商多元化策略,未来二三线电池品牌会有更多机会进入不同车企供应链,向第一或第二梯队迈进。在此过程中,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很可能通过专利和知识产权去限制跟随者。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