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科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

2022-06-13 18:33:09  来源:《质量与认证》杂志2022年6月刊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科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在从业的40多年里,始终奋斗在检验检疫第一线,致力于食品科学检测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他胸怀家国天下,肩扛使命担当。他是摘取国际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最高科技荣誉哈维·威利奖的首位中国科学家,也是照亮科研青年探索之路的“提灯者”。在科学之路上,庞国芳带领自己的团队攀登不止,执着向前。近日,《质量与认证》杂志记者采访了庞国芳院士,现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科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

庞国芳,79岁,依然心中有梦,梦想再一次站在国际舞台上,带着来自中国的研究成果。“那将是我最自豪的事情!”他小而炯炯的眼里闪烁着梦想的光芒。

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科院首席科学家,在从业的40多年里,始终奋斗在检验检疫第一线,致力于食品科学检测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农药等化学污染物残留微量分析技术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3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次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8次荣获国际AOAC科学技术奖……一次次登上领奖台的荣耀,是庞国芳一个个梦想的堆积。

穿越庞国芳漫长的梦想隧道,那些在食品检验科学领域让世界瞩目、让中国骄傲的科研成果闪闪发光。从基层科研人员成为中国检验检疫领域的首位院士,承载这份荣耀的是他40年如一日的坚定与执着。

勤学笃思

“在他身边学习和工作的这20年,我见证了他全年无休地投入工作。工作对他来说,是一种兴趣和爱好,是自发主动去做的开心事儿。他永不觉得苦和累,是一个视工作为全部的‘狠人’。”庞院士的得力助手常巧英博士由衷赞叹。

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是庞院士从年轻时代一直坚持至今的工作常态。在他宽大的办公桌上,除了胸前留出的阅读书写空间,其余桌面满满当当、高高低低地码放着各种专业资料。“我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做学问。”庞院士微笑着说。也许正是这一特殊爱好,铸就了他的辉煌。

40年来,庞院士胸怀家国天下,肩扛使命担当,带领团队孜孜不倦地潜心研究,使我国在农残分析领域的检测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回首12年磨一剑的中国蜂产品农用化学品检测技术标准的研发过程,庞院士感慨万千。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蜂产品不断遭遇世界先进国家技术壁垒,退货索赔时有发生。由于当时国内缺乏先进的检测技术,时常需要将样品送至国外检测。高额的费用,冗长的时间,经常使国内企业延误商机,外贸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外商手中,蜂产品出口处于被动局面。为了争取外贸主动权,扭转被动局面,庞国芳组织了两次技术攻关:一是普查了中国蜂蜜碳同位素比值分布规律,根据这项研究成果建立国家标准。二是对我国蜂产品在欧洲、美洲和日本世界三大主销市场遭遇的300多项农用化学品技术壁垒开展系统研究,建立了31项检测技术国家标准,改写了我国蜂产品先进检测技术空白的历史。彼时“蜂蜜真假鉴别,收到样品后24小时报出结果”的承诺更是赢得了“秦皇岛CIQ是德国不莱梅”的高度评价。那些年从庞国芳实验室检测出口的蜂产品占据了全国出口总量的半壁江山,使中国蜂蜜五洲飘香的同时,也使得全国28省区市400多家企业受益。中国蜂产品出口主动权终于夺回到中国人手中。庞国芳实验室驰名中外蜂蜜贸易界的检验能力,更是为我国的蜂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从事蜂蜜国际贸易终于有‘主心骨’了。”国内企业为此欢呼。

一心致力于科研报国的庞院士利用“做学问”这一最大爱好解决了中国肉鸡出口的“兽药残留卡脖子”问题;摸清了我国“菜篮子”中的农药残留家底,绘制出我国农药残留智慧监管“一张图”,促进我国农药使用零增长,使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大为改观。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个个成果都与时代共鸣,稳站潮头,扬帆领航。

正如庞院士所言:“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脉搏跳动要与国家需要、人民需要一脉相通,与国际接轨相连。创新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天职,要敢于迎接挑战。解决国家急需,人民急需,就是最大的创新。”

矢志创新

“一个科技工作者,在战略上,要不怕风险,要敢于标新立异;在战术上,要精雕细刻,化险为夷,要把技术凝练到炉火纯青,这是科研制胜的法宝。”庞院士知行合一,所做即所想。

2014年的那条“爆炸性”新闻,至今仍让庞院士心潮澎湃。2014年9月8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博卡拉顿市举办国际分析科学领域最负盛名的2014年国际AOAC最高科学荣誉奖——哈维•威利奖(Harvey W.Wiley Award)颁奖仪式,该项荣誉最终由庞国芳获得。镶嵌着哈维•威利铜像的奖牌上写着:“基于他对分析方法学的杰出贡献”(For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analytical methodology),AOAC INTERNATIONAL将2014年度哈维•威利奖授予庞国芳。

这是中国学者首次获得该奖项,庞国芳实至名归。

从1985年从事农残检测研究,到1998年获得合作研究奖和副仲裁奖、2002年的研究导师奖,再到2007年获得资深专家奖,庞国芳的名字已经8次被写入AOAC的荣誉史册。美国国际AOAC官方网站公告如此概括这位勤奋、执著、永攀高峰的“超人”:他带头研究建立了一套检测体系帮助中国蜂蜜、鸡肉和糙米进入全球市场;他组织领导了国际AOAC协同研究,并建立两项国际AOAC方法;他开发了国际AOAC方法——监控鸡肉中的氯羟吡啶兽药残留液相色谱法;他开发了中国蜂蜜中300多种农药残留测定方法,包括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方法证明中国蜂蜜真实的来源于中国的蜜源植物;他开发出中国第一个用于农产品中1000多种农药残留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系列高通量方法;他组织11个国家和地区30个国际实验室参与国际AOAC协同研究,开发了茶叶中653种农药多残留高通量分析技术;他开发了国际AOAC方法——同时测定农产品中拟除虫菊酯类多残留气相色谱法;他正在开发一种一次样品制备、同时检测水果和蔬菜样品中1138种农药残留物及其他污染物的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和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的方法;他有10部食品安全科技专著在国内外出版,发表论文100多篇。

当然,8年过去了,这份荣誉履历里的成就已经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

“个人的脑子不够,要扩大;一个人的手臂不够,要加长,要组建团队,既要有国内团队,也要有国际团队。事业的成功,必定是团队精诚团结,所有成就都是我的团队合力攻关的结果。”庞院士谦逊道。多年来,他依靠着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理想信念,在条件艰苦、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率领团队克难攻坚,矢志创新,从1985年到现在,立足外贸,追寻新检测技术的脚步从未停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成绩,解决了国家的燃眉之急,为食品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得团队自主研发的化学污染物残留检测技术、方法、标准服务食品质量安全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并应用于国内外。如今,庞国芳团队正在迎接第四个研究阶段——高分辨质谱的新挑战。

积沙成塔

从荣获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到摘取国际AOAC最高科技荣誉哈维·威利奖,从基层科研人员成长为一名院士,庞国芳经历的是一年又一年的攀登不止,是带领团队“闯关”无数个小项目寸积铢累的执著向前。

“科研成果需要培育,技术开发需要积累,一切科研活动都要遵循认识论,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一句话,要善于积沙成塔。”庞国芳团队的科研之路一步一个脚印,不好高骛远,不急功近利。

除了致力于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更新迭代,庞国芳更关注实验室的良性发展。谈及为标准设置“电子身份证”的项目,庞院士侃侃而谈。比如影响实验室支出成本的实物标准物。在以往的农药残留检测时,需要有实物标准物,而实物标准物的有效期仅有两三年。由于农药种类众多,一个标准物的费用达几百到几千元,且需要重新购买,对实验室而言,是一笔不菲成本。“要检测四五百种农药残留,标准物买不起”,这是实验室里最常见的实际困难,也是他一直琢磨着要解决的问题。庞国芳为此研究建立了世界上常用的1200多种农药和化学污染物的精确质量数据库和谱图库,并为1200多种农药建立了各自独有的“电子身份证”,也就是电子识别标准,从而实现了以电子标准代替传统的以实物标准作参比的方法,同时实现了由靶向检测向非靶向检测的跨越式发展,大幅降低了实验成本。

庞国芳团队是中国检科院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检科院始终坚持以科研为中心,注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十三五”以来,中国检科院直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食品安全、工业消费品安全、生物安全等多个领域开展研究和技术开发。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国际空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正是在中国检科院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庞国芳的抱负才得以施展,他的团队才能无往而不胜。在每一次的科研攻关中,他总是身先士卒。“科技带头人或项目主持人要努力做到三项率先垂范:提出创新思路要率先垂范、拿出创新措施要率先垂范、解决技术难题要率先垂范。还要做到三项淋漓尽致:自己能力要发挥得淋漓尽致;自己团队的人员潜能要发挥得淋漓尽致;自己管理的设备潜能要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在实验最困难时,带头人要在现场,要体现出解决困难的决心,要有攻克难关的智慧,凝心聚力,排除困难,把研究不断推向前进。”这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对身边人的鞭策。至今,庞国芳为食品安全和检验检测领域培养了“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领军人才等大批科技人才,培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也多成为教学和科研骨干。

作为一位令人爱戴和敬仰的师者,庞国芳是个关键时刻会扶一把送一程的“暖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庞国芳办公室的窗台上摆放着一棵柠檬树,这是一位远在甘肃的学生表达敬意的馈赠。花盆上贴着一张便签,“这棵柠檬树预示着生机与美好,感谢院士如这暖阳给予我养分与力量”。常伴左右的常巧英博士则感恩于庞院士的“细与暖”。而身边的科研青年们常说,庞院士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们未来的路。庞院士则笑称自己只是个“提灯者”,更多的未知和探索,还需要一步步、一点点去照亮。

采访结束,庞院士一直送记者到电梯口,微笑着挥手说再见。庞院士简约随性的形象与朴实无华的谈吐,令我们感受到纯粹的力量。

庞国芳,那个追着汽车看稀奇的山村小男孩儿,在化工厂厂长哥哥的启蒙下开启化学之旅,靠着梦想,一步步走到了国际大舞台,成为一束科学之光。而今,耄耋之年的他依然怀揣向往,一路向前。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