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专利

谁在为品牌网络侵权负责?

2022-08-11 15:59:10  来源:商标专利  商标专利领域原创作者:Alban Kwan  浏览:0

“当下的网络品牌保护正处于一个瓶颈状态,合作、沟通、控告、又再合作,网络品牌保护始终就像「打地鼠」一般。”

当下的网络品牌保护正处于一个瓶颈状态——这是笔者从业十余年的判断。行之已久的保护方法一直都没有变,但互联网在结构、接入方法和政策上却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合作、沟通、控告、又再合作,网络品牌保护始终就像「打地鼠」一般。

想打破这种瓶颈状态必须要从根本着手,尤其是一些旧有的规律,要了解并敢于破而后立。在有幸接触到品牌方、服务商和平台方的看法下,笔者愿结合三方观点并寻找突围方法。

品牌保护瓶颈:

品牌方VS服务方VS平台方

发生品牌侵权时,维权成本相互转嫁的恶性循环

据观察,品牌方和平台方或多或少会以「谁的责任」来理解品牌保护。例如在平台上发现侵权货品,品牌方自然觉得平台有责任把它下架。大部分平台接受这种责任,但同时也会觉得举证的责任属于品牌方,由于对责任的不同理解引起了一些争端。而在现实商业世界,品牌保护本质是“成本”(Cost)的权衡。

品牌方追求平均投诉成本下降,平台方则追求个案处理成本的有效控制。两者都是要提升「投资回报」(ROI),但在侵权行为频繁下双方成本却都在增加,导致商业模式演变为成本的相互转嫁:

01

品牌方→服务商

为效益提升,品牌方把成本转嫁给服务商,服务商因而要尽量增加投诉量和降低自身成本。商业压力带来两个负面趋势:

第一,投诉内容模板化以增加投诉量;

第二,第二,品牌保护团队变成一种「血汗工厂」模式的操作以降低成本,最终导致投诉质量的大幅下降。

02

服务商→平台方

投诉质量降低使成本再转嫁平台方。在一次的ICANN会议中,全球最大的零售域名注册商GoDaddy承认他们能处理的投诉只占总投诉量的7%。

03

平台方→品牌方

平台也要管控成本——提升投诉处理效率,或透过收紧规例,将举证成本转嫁回品牌方。提升处理效率有限度,却最终令投诉更加困难、成本被转嫁回品牌方,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CSC如何应对?

要突破这个瓶颈,笔者认为要诀在于:

▲首先,平台、服务商和品牌方三者必须利益一致、互为伙伴、通力合作,把维权成本转嫁给侵权者,或者把成本有效吸收。

▲其次,构建这种能吸收而非转嫁成本的伙伴关系。

品牌保护瓶颈:合作模式的瓶颈

品牌方VS平台方+服务商合作模式下

维权服务、人力、技术的束缚

在伙伴关系上,近年平台方推出的「品牌合作计划」是比较有效的品牌保护策略。笔者认为这是整个行业的一大进步,平台和品牌不再是互相指骂的对象,反而成为合作者。其中笔者特别要指出以「诚信」为衡量标准的计划非常重要,这是把品牌保护带回正轨的基石。

►►►

但是在现有的品牌合作计划当中有几点问题:

服务商本身带来的价值有一些是无形的关系网络,有一些是有型的侵权投诉服务,现在因为直接合作使服务商的角色越发功能性和功利。服务商为了争取客户,不断把价格下调,有一些甚至还可无限量进行维权。

品牌方要建立和平台的关系,也要投入大量资源。当网络世界越加复杂,平台越来越多时,品牌方也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去耕耘这些关系。

 侵权行为是灵活的,也是无孔不入的。

侵权不会存在在单一平台上。健全的合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能够有效分享资料和数据。在现行的合作模式下,数据储存在各平台中,不能导出,也无法整合出大数据来有效地压制整体网络侵权行为。

CSC如何应对?

要解决第一和第二点,需要在整个合作模式中充分厘清服务商的角色,并且其角色必须能解决上述成本转嫁的问题。服务商可承担起降低平台治理成本的责任,因为他们应是专业维权者,受过品牌客户的训练,也对平台要求、法规和流程都有着深厚的知识。

假若品牌方能以质量而非数量去衡量服务商的品质,那服务商便没有商业诱因去作出低质投诉。

服务商也可以有效降低品牌方的成本,关键在于整个合作框架中,服务商如何产生效益提升。笔者认为服务商应该重新担负起与平台建立关系的职能,并且以「诚信投诉者」为核心价值。

「诚信投诉者」(Trusted Notifiers) 是ICANN社群正在大力推荐的概念,以投诉代理商为主体,其目的开宗明义就是要透过诚信代理商来减低平台治理成本。

Trusted Notifier若能与多个平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在经过评核能达到高水平的投诉就能享有一定便利,提升服务商的整体效率及降低其客户的成本。因服务商而非个别品牌成为「诚信投诉者」,故此服务商就可以把成本效益分散至多个品牌,从而再次降低平台方的治理成本。这样便能达致三者共赢,建立起良性循环关系。

但针对第三点问题,解决办法却与法规相关,这也引申出笔者想要谈论的第三个瓶颈——法规

如果您想要深入这一话题,敬请阅读CSC数字品牌服务的下一篇《CSC深度观察 | 立法是否能解决互联网品牌侵权难题?》

如果您需要对您的线上品牌保护策略或监管策略进行全面分析,请点击“阅读原文”,我们的专家将尽快与您联系。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