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ESG标准体系建设
构建中国ESG生态体系的“四梁八柱”
当前,我国的ESG投资理念快速兴起,ESG生态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正逐步形成。如何立足中国实际,研究制定中国的ESG政策标准,构建中国ESG生态体系的“四梁八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简称中标院资环分院)有关负责同志认为,我国已发布多项ESG相关标准,应当结合中国国情特点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研究构建中国ESG生态体系的“四梁八柱”。
一、全球ESG标准大量建立,体系较为成熟,但部分指标不适应中国本土化发展
中标院资环分院有关负责同志认为,随着全球ESG的快速发展,相关国际机构、金融机构和企业越来越意识到统一科学的ESG标准对于ESG发展的重要性,相关机构正积极开展ESG标准化研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全球最大最权威的国际标准化机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相关标准化活动一直是ISO的重点研究领域。截至目前,ISO已制定发布百余项ESG相关国际标准,为企业在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管理实践和持续改进提供了重要的标准化技术支撑,也为未来制定整合统一的ESG国际标准奠定了基础。
然而,当前占主导地位的ESG标准体系反映了欧美社会对于ESG问题的认知和态度,尤其是社会和治理方面的指标往往与文化和国情有较强的关联,部分指标并不适用于中国国情。
二、我国已发布多项ESG相关标准,涵盖环境管理、碳排放管理、节能、社会责任、绿色可持续金融等方面
环境管理、碳排放管理、节能、社会责任、绿色可持续金融等ESG相关领域一直是我国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方向。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机构已制定发布《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24001-2016)、《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GB/T 32150-2015)、《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23331-2020)、《社会责任指南》(GB/T 36000-2015)、《能效融资项目分类与评估指南》(GB/T 39236-2020)等百余项ESG相关国家标准。
ESG标准化是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新兴重点研究领域。中标院资环分院积极开展ESG标准化研究,参与国资委《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指引研究》;支撑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等主管部门开展《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金融机构碳核算技术指南(试行)》等ESG投资和绿色金融相关标准化研究。
三、领国ESG标准体系建设方兴未艾,仍需统一和完善
当前我国ESG相关国家标准已初具规模,但面对“双碳”目标背景下建立健全ESG体系的新形势、新要求,尚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尚未形成整合ESG各要素的统一国家标准;尚未建立足够的推进国家ESG标准建设的专业机构及平台;国际和区域ESG标准化工作主要由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主导,我国参与度与话语权仍需进一步提高等方面。
针对以上现状,中标院资环分院有关负责同志建议我国的ESG标准体系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完善:
一是尽快建立ESG相关标准的协调统筹机制,组织协调全国各与ESG相关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交易所、企业、第三方评估机构等相关方,共同推动ESG标准体系建设。
二是加强ESG标准化顶层设计,围绕“双碳”目标、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构建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强、与国际接轨的ESG标准体系框架。
三是加快制定ESG关键技术标准,加快ESG术语、企业ESG信息披露、企业ESG评价、ESG数据质量要求等ESG关键技术标准,及时更新和完善ESG标准体系框架。
四是积极参与ESG国际标准交流合作,加大对参与国际标准研究与制定的中国专家的支持力度,组建中国专家组,积极牵头和参与ESG重点国际标准制定工作,提升我国在ESG领域的国际标准话语权。
四、应结合中国国情特点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研究构建中国ESG生态体系的“四梁八柱”
立足中国国情,依据新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研究制定适合我国本土的ESG标准,是十分必要的。制定我国ESG标准需要多方携手,共同深入调研,并需重点考虑如下因素:
一是加强国际国内ESG标准的兼容,在遵循国际的基本原则和大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充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围绕我国“双碳”目标、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等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借鉴吸纳国际ESG标准,充分考虑我国市场需求和行业企业实践,建立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本土化现状的ESG标准。
二是与已发布实施的ESG相关国家标准充分协调,通过整合制定统一的ESG国家标准,充分发挥现有的环境管理、碳排放管理、能源管理、社会责任、绿色金融等ESG相关领域标准的作用,形成标准集成应用,实现“1+1>2”的效果。
三是ESG评价指标体系要做到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的协调统一,ESG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地覆盖环境、社会和治理相关政策和行业企业自身提高ESG绩效水平的所有指向,能够反映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各个方面。同时,指标应尽可能细化并提高客观定量评价的占比,避免评价的主观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