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医药制造业企业2022年度ESG表现
【CTI-ESG·观察】第一期
华测CTI-ESG数据库中,2022年共收录146家于上交所主板、科创板,深交所主板、创业板,及H股上市的医药制造业企业,其中共93家发布了ESG报告(含“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及包含在H股年报中的“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仅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2021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第三方审验,使用AA1000标准。
从报告篇幅来看,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244页居于首位,内容涵盖13个章节,针对30多个实质性议题展开了讨论;而篇幅最短者,其报告仅有7页,仅泛泛讨论个别议题,且无定量信息的披露。
图1. 报告篇幅前10家企业
*数据来源:华测CTI-ESG数据库
在报告编制标准的选择上,发布了报告的93家企业中,51.6%的企业同时选择了国际和国内的编制标准,其中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GRI Standard)为最广泛参照的标准之一,其次为港交所《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24.7%的企业仅参照了国内的指引及标准,参照最多者为中国社科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CASS-CSR 4.0),其次为《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与深交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要求》;部分央、国企下属上市公司还参照了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另有23.7%的企业,未说明其参照了何种标准进行报告编制。值得注意的是,个别未在港交所上市的企业在编制报告时,同时也参照了港交所《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
环境
据从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统计,31.1%的企业(包含其分子公司)在报告期内通过了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但仅有7.5%的企业说明了其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覆盖其分子公司的情况。近6成企业都在报告中对其环境保护管理相关制度的制定进行了描述。
图2. 丽珠集团关于环保制度的描述
40.9%的企业披露了其温室气体总体排放情况,但仅有8.6%的企业同时披露了其温室气体同比上年的减排情况。7家企业按照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TCFD)的要求,识别了气候变化风险。另有6家企业将环境风险作为商业风险因素进行考量。
图3. 九洲药业识别气候变化主要风险及机遇
社会
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统计结合报告中的自述,40.9%的企业通过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59.1%的企业披露了其药品质量控制情况。
图4. 智飞生物在报告中披露其取得GMP认证的情况
图5. 康希诺质量控制体系
从营销合规角度,29.0%的企业披露了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并对其如何做到负责任营销的途径方法进行了描述,有助于客户、消费者做出明智的购买选择。另有18家企业在报告期内开展了用药培训与用药安全知识普及活动,帮助消费者提高安全用药意识。
图6. 白云山的负责任营销
管治
本部分对企业在ESG方面的管治进行了观察,发现有18.2%的企业成立了ESG委员会(含社会责任或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并明确了各层级的成员组成及具体职责,并对相关委员会的工作机制进行了披露。此外,无论成立ESG委员会与否,近半数的企业均披露了其董事会及高管参与社会责任工作的情况。
图7. 丽珠集团ESG管治架构
声明:本文力求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所提供观点仅作参考用途,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