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于产业整体发展趋势、地域分布、技术构成等维度进行分析,在优势企业培育、专利体系完善、创新平台建设和制度体系健全四个方面分别给出对策建议。
完善专利培育体系,强化核心技术支撑。在经济转型发展的今天,聚焦核心技术领域,培育高价值专利,是企业高质量发展及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客观要求。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由于行业整体起步较晚,专利申请追求数量,导致专利价值度高的专利较为稀缺。高价值专利的产生取决于企业的创新高度及全流程管理的培育体系,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基于产业发展优势和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探索建立从资源保障—研发管理—专利布局—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维权保护的高价值专利培育体系,并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知识产权服务聚集区、工业园区中建立具有推广价值和辐射作用的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以点带面,辐射全域,以高价值专利助力资源循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挖掘区域优势企业,引领地方集群发展。由于各省份资源储备量差异较大,知识产权保护发展步伐快慢不一,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存在地方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由于资源缺乏和创新动力不足,中小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技术淘汰的困境。产业的发展扩大离不开龙头企业的支撑引导,在“十四五”期间地方政府应整合优势资源、重塑产业格局,以政策倾斜培育壮大“专精特新”“独角兽”等优势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建立地方标准,拔高产业层次,淘汰一批落后生产技术及设备,倒逼中小企业产业升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地方产业链中的领军布局作用,提高区域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同时,龙头企业推动科研项目的落地落实,充分利用产业协同优势帮扶其他中小企业快速融入产业集群,打造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多梯度层次、全产业链覆盖的地方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均衡地方创新发展。
构建创新协作平台,助推产业优化升级。构筑产学研政协同创新是整合创新资源、优化要素配置、提升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因此,构建围绕前沿热点研究技术,形成企业、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政府合作框架下的产学研政创新合作系统工程尤为关键。政府可以充分发挥主导职能,牵头建立产学研政协同创新联盟,从顶层设计布局,依托联盟机构、创新平台强化各创新主体间沟通协作,共享产业资源,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加速创新要素流转的“外循环”,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以产学研政合作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重点项目一体化落子,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升级注入硬核力量。
健全发展制度体系,补齐补优产业链条。推进协同保护制度,充分利用专利快速预审、快速维权、快速确权等绿色通道,缩短创新主体专利授权周期,有效降低维权成本,有效解决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由于设备特殊性带来的证据采集难、维权周期长、侵权成本低问题,以协同保护机制护航创新之路。进一步完善开放许可制度,全面推动开放许可制度落地落实,在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等专利技术产出机构开展开放许可试点工作,简化交易手续,明确费用标准,以完善的规范流程推动高价值专利的“一对多”快速许可,吸引更多中小企业入市,激发市场供需平衡,加快成果应用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现阶段专业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瓶颈所在,构建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长期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复合人才能力提升框架,建立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如“知识产权+节能环保”复合型人才,强化技术创新管理,如碳排放评估、环境规划、环境咨询、环保经纪等新兴需求职业。
以上内容选自《中国发明与专利》2023年第05期 第18-24页:《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单位: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