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

商业秘密热点问题解答专题之诉讼、保护与管理

2023-11-01 11:51:32  来源:IPRdaily  知识产权领域原创作者:徐立平 王姗  浏览:3

商业秘密是一种极为重要且特殊的知识产权,由于它本身的特性,其产生、保护、侵权等问题相较其他类型知识产权而言轨迹更为难寻。笔者基于自身在商业秘密领域的企业法律服务经验,以及所在团队在近期举办的市场活动中收集到的企业反馈,就商业秘密的热点和疑难问题做集中解答与建议,提供对包括企业法务在内的各方相关人员实践性强的分享。

本商业秘密系列分为四部分:(一)基本原理(二)限制性条款(三)诉讼(四)保护与管理。本篇(三)诉讼的解答将重点涵盖证据证明、损害赔偿、诉讼费用等方面;本篇(四)保护与管理的解答将重点涵盖商业秘密保护管理体系、物理保护措施、人员管理措施等方面。

诉讼

1、证据和证明问题

1)取证难

在技术秘密形成的时候对其进行公证对保护技术秘密有帮助吗?具体应该怎么做?对技术秘密进行公证是否对公司来说会有很多不确定性?如果一审打出的话,这个技术秘密是否已经公开了?

公证从证据收集角度来说对于确定商业秘密是有帮助的,可以对商业秘密的载体(合同、图纸等)进行公证,也可以考虑对有关商业秘密的产品进行公证封存。公证员对公证的内容负有保密的法定义务,一般不会出现泄露的情形。

2)举证难

员工离职所引发的商业秘密泄露胜诉率很低,如何克服举证困难的困境?刑事案件在报案阶段一定要做鉴定吗?

举证的难题根据不同的案情可以想办法去克服,上面也列举了多种调查方法。目前多数公安机关一般会要求对商业秘密进行鉴定。

3)证明难

侵权是否需要满足主观状态以及如何证明,作为原告,需要自己举证证明他确实做到一定明知应知的程度吗?还是说从事实层面举证对方很短的时间跟我研发了相似的产品,然后明知应知是对方需要证明的?

为了解决证明难的问题,法律采取了举证责任倒置的方法,即如果原告证明被告有接触原告商业秘密的途径与可能性的,这时举证责任就转移到了被告,被告应举证证明其产品的技术非来源于原告,如果被告举证不能,则法律推定被告使用了原告的商业秘密。

2、损害赔偿问题

合理许可费用能不能直接在民事案件里作为损失主张?如果能做附带民事诉讼的话,附带民事诉讼所主张的赔偿金额会先于罚金吗?

合理的许可费用是确定商业秘密赔偿标准的方法之一,可以在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中主张使用。法律规定民事赔偿应优于罚金。

3、诉讼费用问题

鉴定相关:事前鉴定的费用在刑事案件中会获得支持吗?或者说有被认为是一个维权费用吗?

公证相关:在技术秘密形成的时候对其进行公证的预算大概是多少?

保护和管理

Q

商密管理体系的搭建:如何针对不同的公司和业务实施商业秘密保护?同一公司下,商密管理总部与分公司之间的移植与衔接?

A

企业商业秘密保护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未雨绸缪,着眼于构建企业内部商业秘密管理机制;二是侵权事实发生后,发挥作用于维权诉讼层面的应对机制。针对不同的公司和业务,应针对公司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相对应的商业秘密保护策略。

同一公司下,总部应在集团范围内实行整体保护,分公司在本公司范围实施独立保护。既要构建企业集团统一的保护体系,也要构建分公司商业秘密的独立保护体系,并划定二者的明确保护范围,使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Q

商业秘密的管理在各自的专业系统上,该系统是如何与其他系统联动?如何保证该系统中的数据是准确的?

A

在各自的专业系统上,应通过明确的职责分工,要求企业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联动、相互配合,共同保证商业秘密管理机制的高效运转。为保证商业秘密信息的安全和准确性,应在商业秘密信息的保管方面建立制度标准。对于商业秘密信息,根据不同的载体类型和保密需要,分别选择服务器存储、独立存储、非电子化存储等方式进行保管,以保证永久性保存信息安全存储,备份信息有效更新,临时性保存信息及时被删除销毁。

Q

商密管理如何与内部各体系(如研发、人力等)更好融合呢?

A

要做好商密管理,首先应该进行科学的人员管理,这要求企业在涉密人员的录用背景调查、保密教育培训、保密协议签订、竞业禁止协议签订和离职审查方面,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相关人员,应根据涉密情况,在人员管理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全员的保密教育培训重在日常管理;重点岗位人员的保密协议、竞业禁止协议签订重在监督管控;高风险岗位人员的入职背景调查和离职审查重在风险预防。多层级、多角度、高质量的人员管理,对于内部人员泄密的预防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研发生产部门应主要负责商业秘密使用中保密管理、保管商业秘密文件或副本、风险报告等商业秘密的内部使用工作,专利申请、商业秘密密级调整、内容增加或删减等商业秘密的转化建议工作,以及提出签订保密协议、竞业禁止协议对象建议等涉密人员评估工作。

Q

法务管理目标和流程:针对一个新企业,一般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向进行梳理呢?是从法务角度还是从管理角度考虑?作为法务的advISOr,实操层面一般从哪几个方向去梳理?

A

企业内部商业秘密管理机制是商业秘密保护的核心,权利保护的最高追求永远是防患于未然。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四部分:细致的管理制度、科学的人员管理、严密的信息管理和明确的职责分工。

细致的管理制度应基于企业整体知识产权保护方针和商业秘密,运用战略制定总体商业秘密保护方针。在确定商业秘密保护方针时,必须服从于整体知识产权保护方针,并充分考虑商业秘密运用方面的需要。在确定商业秘密保护方针后,即可按照方针的整体思路,分别在管理审批层面、发掘运用层面、技术保障层面、安全保障层面、人员管理层面、事件应对层面,制定具体的、包含各方向和层级的商业秘密管理制度。在明确各层面操作的程序规范和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对于一般涉密事件,制定细致的处理流程;对重大泄密危机,制定高管理权限的处理预案,以保证对于各类泄密事件迅速反应、有效管控。

在实操层面,作为商业秘密保护的核心部门,法务部门的工作职责包括:

协同人事管理部门制定规章制度、监督制度运行、检查制度落实等日常保密管理工作;

开展保密培训、涉密权限确定、竞业禁止协议签署、入职背景调查、离职审查等人员管理工作;

泄密监测、对外合作中的泄密风险评估、止损动作、行政举报、提起民事诉讼准备、寻求刑事解决等事件应对和危机处理工作。

Q

管理成本的衡量:在发生商业秘密纠纷前,有没有更好的(成本低廉的)内控方案?工作效率和保密程度的矛盾关系,薄弱点的管控与成本的平衡关系?

A

做好信息管理,未雨绸缪,可以有效降低商业秘密纠纷发生的可能性。严密的信息管理,首先要求企业对商业秘密信息进行分级:

对于核心商业秘密,应采取永久或不限定期限的保护级别,接触人员限制在领导层和核心技术人员层面;

对于普通商业秘密,可以采取长期保护级别,接触人员可放宽至技术部门和相关岗位人员;

对于低等级、临时性的商业秘密,根据所需保密期限,采取短期或定期的保护级别即可,接触人员也可进一步放宽至必要业务人员。

对涉密信息进行科学的分级分类,施以不同程度的管理措施,可以大幅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Q

物理保护措施:企业商密管理工具与软件的建议、关于灰色领域的IT保密措施,是GC在前还是IT在前?

A

人员管理措施:员工离职后,其电脑一般会被更新回收。如果半年后发现他可能涉及到商业秘密泄露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做出判断,提前防止商密泄露?

软件是一种技术手段,设计优秀的软件可以有效的管理商业秘密,对于灰色领域的IT保密措施,应该综合分析其收益与风险,在两难的情况下,还是应该注重效益。

如果发现离职的员工有泄露商业秘密的风险,应及时分析其风险,并采取措施应对,必要时还应该进行调查,并提前提醒该员工侵犯商业秘密的风险。

(原标题:路盛洞察丨商业秘密热点问题解答专题(三)诉讼、(四)保护和管理)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