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认证标识是重要的质量信号,是消除质量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手段。当前,在“质量强国”建设更好地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大环境下,区域品牌认证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高度重视品牌工作,为品牌认证打下了重要基础。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实施知识产权、标准、质量和品牌战略,推动质量强国和中国品牌建设。201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指出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需更好地发挥品牌的引领作用以此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2017年,国务院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近年来,各地加大对品牌认证的投入力度,开展各式各样的品牌认证工作,为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区域品牌认证的实践情况
认证是认证机构依据产品质量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对产品给出的合格证明,会增加消费者对质量的认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信赖程度,克服信息不对称,传递产品隐性质量特征,是产品质量外显化的制度与手段。
品牌认证是消费者群体对某商标产品自然形成的共同的卓越质量的评价,品牌能够扮演某种市场信号,从而获得消费者信任,提高其认知质量并降低感知风险,进而强化他们的尝试或重购意愿。市场经济天然存在不对称和不完整,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可以通过品牌认证提高辨识度,发出建立信任的信号,从而降低消费者对购买的不确定性。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品牌认证工作,出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建设标准体系,如“深圳标准”的《深圳标准先进性评价管理办法》、“蒙”字标的《DB 15/T 1700.1—2019“蒙字标认证通用要求 农业生产加工领域》、“上海品质”的DB 31/T 1204—2020《标准先进性评价通用要求》、“江苏精品”的DB 32/T 3843—2020《“江苏精品”评价通则》等,都明确规定通过区域品牌认证的产品应执行具有先进性的产品团体标准,并以此标准作为认证技术依据。
二、区域品牌认证助力经济发展的
广东实践
近年来,广东省高度重视品牌认证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部分工作还具有创新性与间接性,“广东优质”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广东省出台《关于推进“广东优质”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同年9月,“广东优质”品牌认证工作启动,在制造业先行试点,首批试点认证产品定为电饭煲、陶瓷砖、家用燃气灶和家用空调四类。2018年1月,广东省9家企业17种产品获批为“广东优质”品牌。全省获批命名“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总数达到20个,居全国第一。通过大力实施“广东优质”品牌培育工程,构建“广东优质”标准与认证体系、模式,加快推动广东产品向广东品牌转变,助推“广东制造”向“广东质造”升级。数据显示,广东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持续稳定提升,由2018年的89.63提升至2022年的90.6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72个标准分。全省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4.49%,位居全国前列。
“广东优质”认证是广东在探索区域品牌认证道路上的有益探索。广东推动品牌认证,有先天优势及后台的努力。品牌建设的成就得益于广东的开放市场环境,开放的行政氛围,以及社会的大力支持和企业品牌意识的觉醒。
(一)经济基础提供发展环境
广东省是我国经济第一大省,厚实的经济实力培育发展了许多企业,经过多年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全国25%的工业总量由广东省创造。从国际看,广东省深度参与了国际分工,是全球重要制造基地。数据显示,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但广东省依然保持发展势头。2022年,广东制造业总产值突破16万亿元大关,连续34年位居全国首位。广东拥有70余万户制造业企业法人和一大批优质企业、8个万亿元级战略性产业集群、17家世界500强企业。
(二)政策红利不断释放
一直以来,广东行政氛围较为开明,职能部门对实体经济的政策支持也较为“接地气”。行政部门通过品牌认证带动经济升级,取得了较好效果。早在2003年,《广东省名牌产品评价实施细则和方案》由省委省政府发布,宣布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以行政主导的方式加强名牌建设。在这一战略影响下,广东省的名牌数量位居全国首位。近年来,以品牌认证推动质量发展这一思路在政府层面越来越清晰。2016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的决定》在全国率先发布,成为国内首个将质量强省上升为战略的省份。2017年,《关于推进“广东优质”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由广东省质量强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2017年12月,《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由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该文件提出,要利用好商标制度的作用,激励企业创新行为,推动在商标保护、商标强省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18年,广东省政府又提出了构建高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让企业从生产制度、产品源头等方面提高质量标准,打造品牌形象。
(三)外向型经济带来的发展优势
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比邻港澳,与海外接触较多,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十分鲜明。长期以来,广东省的企业一直属于代工模式,订单生产、来料加工等特点虽然不利于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因为接触的都是对质量较为严苛的一流企业,工厂的生产标准、质量管理等跟上国际步伐,自然比国内其他省份较有优势。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代工经济让省内企业能在模范、学习、创新中得到发展。目前可以看到,广东省的大型企业在品牌运营方面成果斐然,尤其在资本运营以及海外战略方面都做得非常好,在转型升级上反应迅速,在走出国门上也较为顺利。当政府推出各种品牌建设举措时,这部分企业的响应也较为迅速,可以说广东的产品质量、品牌意识领先于全国。
(四)发达的媒体产业加速品牌传播
广东省的媒体行业较为发达,仅以广州为例,羊城晚报集团、广州日报集团、南方报业集团等三大巨头汇聚。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媒体又纷纷转型新媒体。广州由于一直以来媒体产业发展迅速,在新媒体行业也取得了较快发展。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给品牌传播带来了较好平台,产生了较好的效果,而且目前几个主流媒体集团已经成立非常强大的传播矩阵。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联合,取长补短,大大加强了传播效果。这种新型传播涵盖新旧媒体。多元传播渠道加上精准的受众传播,给品牌认证推广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平台。过去运用传统媒体可能需要几年办成的事情,现在通过新媒体可能一夜就达到了品牌传播的效果,一夜成名的品牌故事并不鲜见。总的来说,发达的媒体产业给品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区域品牌认证助力发展的
瓶颈与对策
经过40多年的历程,广东省在品牌方面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品牌大省,但品牌认证工作也存在整体战略缺乏、企业认识有待提高、品牌认证含金量不足等问题,值得关注的问题有如下方面:
首先,品牌建设“单打独斗”导致品牌认证推广难。品牌认证是建立在品牌发育程度较高的市场主体中。在众多市场主体的带动与支持下,品牌认证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存在,同时吸引区域内其他企业加入认证,形成较有影响力与美誉度的品牌认证,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甚至达到“因为一个品牌而认识一个地区”的效果。而现实中,存在相当程度上的产品、产业雷同和品牌建设重复甚至相互抵消的现象。品牌建设力量分散,影响力偏小,本地消费者尚分不清,外地市场消费者更是云里雾里。各企业“单打独斗”宣传自己品牌的投入回报比有限,给品牌认证推广带来了难度。若企业在品牌建设上尝不到甜头,自然不愿意花更多精力做品牌认证。
其次,地方缺少整体性、一贯性、长期性品牌认证发展战略。不少地区政府部门在品牌认证上战略不明、思路不清,缺少一以贯之的战略定力,在推动品牌认证发展上没有长远、科学、清晰、落地的整体性发展战略,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品牌认证行动纲领。目前广东省的品牌建设体系仍不完整:在政策方面,针对品牌建设、省政府下属诸多部门都有相关政策,政出多门,未形成统一规范,缺少长远发展的建设眼光;政策受机构改革、领导换届等影响较大,有些政策提出很快,但很快就偃旗息鼓;政策的实际意义不强,许多政策并没有到达企业,企业表示不知道、没感觉,对政府出台的品牌措施一头雾水。在财政方面,政府缺少长期、有规划性、有阶段目标的专项投入。在理论方面,缺乏专职从事品牌建设与传播的职能部门,每个与经济领域相关的职能部门都有品牌建设的思路,但缺乏“大一统”思想,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的现象依然存在。
另外,企业品牌建设意识差距较大。广东省是我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区域,也是发展较早较好的地区。与此同时也存在“成长的烦恼”,主要表现在经营思路上。由于尝到“代工”的甜头,广东企业山寨跟风,在人口红利、土地优势、政策优势等带来的低成本诱惑下,轻易获得了较多的利润。但是,这种快钱模式不可长久,当企业规模、资本上台阶后,自主创新能力与适应市场发展的能力却跟不上,企业或安于现状,或逐渐落伍,既不愿承担创立品牌的风险,也不懂品牌运营。以广东省制造业为例,40多年来的发展模式影响下,广东省的经济外向程度较高,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整体上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多数使用OEM方式,很少拥有自主品牌。这种长期依托人口红利和场地优势,赚取利润,有小富则安的心理,缺少创建自主品牌的动力。
最后,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品牌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是企业的“金山银山”,但商标恶意注册、商标恶意侵权行为给企业正常经营带来很大影响,许多知名品牌存在被模仿、被山寨的现象,对品牌形象是很大的伤害,然而品牌维权成本较高、耗时较长,让企业雪上加霜。由此可见,加大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等势在必行。
四、推动品牌认证的意见建议
品牌认证集中展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晶,是众多企业长期质量积累、技术积淀、管理创新、服务认可、社会责任等的集中体现,具有明显的资源集聚和价值溢出效应。判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准之一就是其品牌形象,对于区域而言,品牌数量、知名度也是该地区经济、科技、文化等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来看,推动区域品牌认证、助力高质量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方配合:
(一)发挥职能部门统筹全局的作用
针对目前政出多门、不同职能部门存在监管真空与职能重合的现状,要通过梳理品牌建设领域的政策、举措、分工等,从省级层面规范不同部门的权责范围,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针对不同时期的企业需求,政府要建立完善、适时调整的品牌政策支撑体系。此外,从长远着眼,建立长期规划,分步骤、分阶段保障品牌建设的推进,在不同阶段为不同行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指导、人力培养、财政支持等,通过具有长远眼光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广东省品牌的建设与传播。
(二)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企业是品牌建设与传播的主体,要努力掌握契合时代、社会发展的品牌思维,既要会可单打独斗,也要会抱团集群。要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进龙头企业品牌认证工作。以促进企业提高素质、打造产品品牌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契合点,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认证产品。发挥龙头企业市场影响力和经济实力的优势加强整体品牌形象的宣传,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认证标志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的一体化经营体系,以龙头企业带动其他企业共同参与品牌认证工作。
(三)发挥社会环境的熏陶作用
可以在社区、文化馆、电视台等地方举办区域品牌巡展、网红产品论坛、专家谈品牌等方式,引导社会多关注品牌文化,让民众在甄选商品时多关注企业品牌理念,多了解企业品牌文化。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传播方式,利用新媒体平台,丰富传播渠道,创造更多民众喜闻乐见的“品牌营销范例”,通过做强品牌认证带动产品营销,让企业从品牌认证中尝到甜头,形成关注品牌、关爱品牌的浓厚氛围,增强全社会品牌意识。
(四)发挥技术机构中坚力量
品牌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技术机构。技术机构作为第三方力量,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也是助力品牌培育、建设、监督、认证的中坚力量。当前,技术机构亟待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技术服务质量,加大技术升级改造力度,加大人才建设投入,不断提升能力和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质检技术机构品牌,为区域品牌认证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加大假冒伪劣产品及认证行为的查处力度
加强认证产品及认证机构的专项监督检查,对已获得区域品牌认证的产品要加强监督,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确保获证产品的品质;加大对买卖、伪造、冒用、超范围、超期使用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行为的查处力度,净化认证认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