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资讯

“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区域试点成效及经验分享

2024-05-05 20:47:58  来源:市场监管总局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1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通报了2023年“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工作情况,并公布了“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地方典型经验。本期小编带来“‘三维四区’引领质量管理创新,助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区域试点成效及经验,与行业分享。

“三维四区”引领质量管理创新,助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

江苏以霍尔模型为基础,构建“三维四区”质量精准提升模式,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真正打造成信息技术企业可持续提升的 重 要 手 段 ,有 效 带 动 试 点 地 区 质 量 管 理 体 系 认 证 增 长13. 6%,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增长 31%,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增长 39. 7%,高质量推动软件产业转型升级,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是创新优化“服务维”,纾解企业痛点难题。利用国家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公共平台,提供便捷软件检测、质量信用申报、知识产权贯标等服务,发放“助企纾困服务减免券”,激活小微企业参与热情。依托“质量小站”等一站式服务平台,把脉问诊企业提升需求,提供零距离全生命周期“保姆式”精准服务。实地走访企业 117 家次,收集解决企业咨询需求 347 条。制定“苏质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优惠政策,综合运用专家帮扶、标准制定等手段,有效变企业“痛点”为“增长点”,获得高度赞誉。二是聚力打造“品牌维”,助推行业转型升级。强化企业质量主体地位,积极回应企业认证诉求,精选技术机构承接攻关任务,开展“绿色应用软件”认证试点,助推软件业低碳转型,放大企业品牌效应,加快抢占市场先机。聚焦行业质量共性问题,建立“点面互动”工作机制,引导企业整合内部资源、深化品牌内涵,发挥提升行动“乘数效应”。积极指导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维护自身品牌权益。组织参加各级质量奖、“江苏精品”品牌认证申报培训,联合发改、工信、科技等部门梳理申报名单,精准帮扶 16 家参与提升企业获得省级“专精特新”称号。三是广泛培育“人才维”,充实产业智力储备。主动对接软件园区,联合挂牌成立“质量学院”,建立常态长效培训机制,健全完善特色培育体系。举办质量技术专题培训 13场,参训 390 人次;召开政企交流座谈会 5 次,开展广场宣传、绿色软件认证会、信创产品对接会等活动,参与人数 862 人次。积极争取国际软件测试工程师认证(ISTQB)授权培训单位及委托考点选址落户,组织专题培训 5 场,帮助 24 人取得高级专业资格认证,持续充实企业人才库。通过延伸服务触角,打造企业人才培养高地,使之成为贯通全产业链的“供氧机”和“造血器”。四是推行“四区”梯次帮扶,涵养区域质量生态。筑牢质量基础“核心区”,在全国率先出台 3 年行动方案,汇聚政、企、研三方力量,立体构建质量协同架构,规范企业管理模式。启动管理创新“策源区”,引导企业深耕数字化、信息化在认证领域的推广应用,发掘质量认证与企业效益间内在联系,构筑区域提升认证新路径。试水体系融合“先行区”,推动创新认证机制,整合企业认证需求,打造一次审核多张证书认证模式,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探索质量文化“引领区”,鼓励企业前沿思考、战略布局,争当传播质量文化的“先行者”。

上虞区创新“315 提升法”,为伞件行业突破质量发展瓶颈开展精准化服务

上虞区创新“315 提升法”,有效推动产业提质升级,累计助力32 家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 家企业获得绍兴市市长质量奖,2 家企业获得区长质量奖,4 家企业获“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累计参与制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10 项,完成 12 个伞件星级共富工坊建设,带动 3800 余人增收致富,推动行业产值突破 130 亿元。一是开辟 3 条质量赛道,设定三级目标体系,对企业实施精准帮扶,鼓励行业优势企业“领跑”,引导换挡提速企业“并跑”,带动管理弱项企业“跟跑”,实现企业质量“奔跑提升”。二是建成 1 个“产业大脑”,集成伞件制造业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平台、伞艺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伞业知识产权“共享法庭”等模块,为产业发展提供多维度、一站式服务,实现行业难题“集成破圈”。三是落实 5项创新举措,把牢政策“伞柄”,发布多项奖励政策,助力伞件小微企业全链质量提升;强健服务“伞骨”,创建“质量管理诊所”、质量管理提升“微单元”等服务模式;汇聚技术“伞架”,打造“多脑”协作技术支撑体系,推动协作引领伞件产业长效发展;牵引多方“伞线”,创建“1+N”组团服务模式,多部门统筹开展提升行动;丰富产业“伞面”,建设“共富工坊”,带动区域致富。

模式创新,全链推进,认证区域试点助力吴兴童装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吴兴聚焦童装特色产业,以小微企业质量认证提升行动区域试点建设为契机,以“帮扶一家,惠及一批,带动一片”为目标,推动童装产品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塑造质量竞争型童装产业。据统计,市区两级童装产品监督抽检不合格率为 22. 59%,同比下降 53. 4%;童装产业前三季度利润约为 100 亿元,同比增长超40%。主要做法有:一是创新童装全产业链体系贯通模式。围绕童装产业链“链主”企业,推动质量管理体系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将链上企业均纳入一体化管控,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融通发展。今年以来,已有链上企业共 35 家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模式。二是实施产业链共性质量技术联合攻关。绘制童装产业链“三张质量图谱”,剖析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并通过建立覆盖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标准群方式,推出闭环解决方案,实现纤维含量监督抽查不合格率从 47%降低至 38%。三是开展跨区域产业链绿色低碳合作。同柯桥区签订深化区域合作推动产业链绿色低碳建设协议,共同构建“产业互补、协同创新、绿色低碳”的跨区域合作模式,推进跨区域产业链供需对接、标准统一和政策协同,推动建设国际一流的纺织童装先进制造业集群。

德清县以质量认证多维提升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德清县聚焦地理信息产业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区域试点,设立全国首个县级质量认证服务中心。2023 年,地理信息产业营收突破 300 亿元,同比增长 16%,全国市场占有率达 20%,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理信息产业集群。一是重构顶层设计,赋能技术提升。“地理信息服务、地理信息硬件制造、地理信息软件开发”三条赛道再升级,将企业进阶划分为“初创层”“发展层”和“跨越层”,开展针对性提升。目前,已为 220家地信企业解决各类质量问题 490 个,地理信息测绘工程质量优良率提升 12%。二是聚焦服务效能,推动机制创新。按照“质量+”原则打造“一次审核、多张证书”认证创新服务,按需融合各类信息技术规范。目前,已实现质量与信息类管理体系融合建设培育小微企业 115 家,实现降本增效 8000 万元。同时,创新设立质量认证贷,为认证企业发放贷款 3 亿元。三是推动跨区联合,促进合作共享。开展的“德清—雨花台”质量提升工作是全国首个跨区域产业链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目前,已有 135 家企业参与质量评定结果互认,开放实验室共享。编制“一带一路”地理信息国际培训质量认证教程,为“一带一路”30 个国家开展国际培训 5000人次。

三明创新实施“四化”工作法,推动“沙县小吃产业”转型发展

2022 年 9 月“沙县区小吃产业”获批国家级认证区域试点以来,福建省三明市市场监管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沙县小吃”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采取“四化”工作法,有力推动“沙县小吃产业”转型发展。工作成效方面,一是解决质量管理共性问题。质量意识普遍提高,关键点得到有效控制,一次性成品合格率提高 5 个百分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效增强。二是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区域试点开展前 GDP 占比 25. 5%(2019 年沙县小吃产值 80 亿,沙县区产值 314 亿);区域试点开展后,2022 年 GDP 占比 28. 5%(2022 年沙县小吃产值 107. 10 亿,沙县区产值 375. 79 亿)。沙县小吃从业者人均年收入增长 20%,新增就业 2 万余人,带动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全链条小吃产业产值增长 100 亿元,已经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富民产业。主要采取“四化”工作法。一是布局“系统化”。强化组织保障,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区域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整合有生力量,实行“1+N+X”模式,由市场监管部门主导,多部门联动以及若干个小微企业同向发力,力求成效。二是培训“多样化”。培养一批当家人,举办高层次人员培训 160 多人次,帮助企业领导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培育一批带头人,培训各类质量管理人员 2800 人次,有效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培训一批技术人,抓实普通员工常态化超万人次培训,提高员工生产服务质量。三是帮扶“精准化”。做好靶向诊疗,制定企业问题清单和个性化提升方案,高效解决认证、许可等“多张皮”问题;填补标准空白,制修订 30 多个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统一质量指标,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沙县小吃品牌竞争力;解决关键点控制,依托一品一码福建有限公司进驻沙县区,打造沙县小吃惠企服务平台,为沙县小吃食品安全提供全方位保障。四是生产“数字化”。“数字化”提升生产效能,22 家沙县蒸饺生产企业,其中 1 家通过采用智能化、数字化生产设备,生产效能较传统手工业提高 6 倍;8 家小笼包生产企业,全部采用智能化、数字化生产设备,生产效能较传统手工业提高了6 倍。

黄埔区“三力”推进智能装备产业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试点工作

广州市黄埔区以国家智能装备产业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区域试点为契机,将质量认证提升深度融入“万亿制造”中,通过认证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成功创建全国首个“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黄埔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获评全国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一是制度设计凝聚合力。由区委书记和区长挂帅质量工作,将区域试点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区委、区政府年度重点督办事项和《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高端装备产业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规划文件,建立市场监管、发改、科技、工信、统计、行业协会及技术机构为成员的区域试点联席会议制度,聘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闵新和等22名专家组成试点专家组,出台《质量强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3. 0版和黄埔区先进制造业“黄金十条”等专项扶持政策,累计兑现扶持资金超1. 7亿元。二是靠前服务高能助力。实施“调研—典型—通用”认证提升帮扶路线,设立专项资金从三个方向进行认证提升工作,包括开展对产业质量管理现状调研;为100家企业提供诊断服务,对20家典型企业提供了“一对一”精准帮扶;发挥智能装备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站作用,吸引社会资金261万元,服务企业763家次,减免企业费用83万元,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8项,开展线上线下培训1. 4万人次,免费培养183名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形成质量调研报告,质量管理通用改进指南2份,典型案例5个,2023年,全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数量新增1369张,较2020年的334张增长了310%。三是问题导向多维发力。破解产品换代升级的难点,推广全国机器人减速器行业测评,全区中国机器人认证证书数量突破48张(与浙江、江苏全省总数相当),填补2项国内认证空白,推动我国智能装备产品认证与世界先进国家接轨。攻关自主可控的痛点,开展国际质量比对提升,实现减速器传动精度和冲击寿命提升5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当年为企业创造效益超1. 28亿元。语音识别准确率提升到98. 4%,居世界先进水平,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车载语音,已帮助企业降低质量损失5000万,推动广州市新能源汽车消费20亿元。消除贸易壁垒的堵点,与韩国、埃及等中东地区国家合作,为企业出口提供定制化、一站式服务,出口认证周期缩短超过50%。试点开展以来,一大批中小微企业通过质量管理效能提升带动规模效益跨越式发展,实现“小升规”,区内智能装备制造规上企业数从2020年的143家增加到334家,培育智能装备产业国家单项冠军1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家,带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研发强度提升至9. 07%,达到国际顶尖水平,6家企业获得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与推广应用专项,2家企业获政府质量奖,2023年1—7月行业产值达289亿元,增长11. 1%。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