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由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主办、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中部中心)、湖北省技术市场协会承办的湖北省优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案例评审会在武汉召开,决出十佳。来自行业领域的3位资深专家对报名案例进行了评选,通过对报名的技术经纪人案例的服务特色、服务策略、服务过程、服务模式、服务成效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考量,最终确定十佳榜单。湖北首次评选技术经纪人服务案例,旨在为全省持证技术经纪人总结经验、学习先进提供借鉴和推广。十佳优秀案例有哪些亮点,一起来看看吧!
案例一
聚焦产业需求,精准高效推动项目落地——湖北睿之扬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段雨
案例亮点:本案例中,睿之扬科技服务团队针对武汉市武昌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提出的技术需求,专门组建服务团队,以企业需求为锚点,通过对新技术多角度多纬度分析,形成为技术产业化所必须的技术资料和服务方案,为技术供需双方在技术配对中节省信息对接时间,缩短转移周期,最终高效、精准完成技术推介服务。
项目对接是精细活,不是把供需双方拉到一起就可对接成功,需要做细致的筹划。所谓“精准对接”,就是既要充分了解科技成果的技术先进性、创新性、成熟度及其商业价值,也要充分了解需求方的痛点、痒点、技术实施能力和资金实力等,并管控双方的预期,使供需双方相向而行。
案例二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完整产业链的启发——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 李奎
案例亮点: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旨在组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这种模式优势在于产学研联盟的结合度高、联盟成员之间互动性强、交易成本较低、技术创新能力强,能有效促进合作中各要素与资源的综合利用,具备持久的发展潜力,是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升级。
本案例中,国家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立,有力支撑了技术供给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以及技术需求方科技企业的做大做强,为产业界和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形成紧密配合、上下贯通、相互信任的创新共同体,促进了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推动了农业产业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如今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需要更多的战略联盟“伙伴”,共享资源、共同研发、共享成果,一起助推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用实际行动给农业领域带去新的可能性和想象力,真正做到科技成果落地,惠农富农。
案例三
精准对接“油”求必应——湖北民族大学 李明飞
案例亮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建立是提高生产和市场特定领域的创新培育,必须充分考虑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滞后性,因此抢占发展先机,能够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本案例中,罗博士科研团队在山桐子无性繁殖扦插、嫁接、雌雄异株、工厂化育苗等环节已具备较完善的技术积累,该团队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其中多项是与山桐子培育和加工方面相关。因此,在促成双方谈判签约中,引导技术应用面对市场化需求,可以有效提高团队研究成果的核心竞争力,是此次双方能够合作成功的关键所在。
案例四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改进与优化——武汉之盛方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李蔚蓝
案例亮点:本案例完成人李蔚蓝有着双重身份,武汉之盛方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和东湖高新区选派的第一批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联络员,因李蔚蓝结缘高端科研人才而受益的企业不止怡特环保,还有佰力博、励耕果园等。邀请名校专家合作,曾是企业的“痛点”——接待、服务、配套设备等一系列成本,如今有了“扎根”企业的联络员,企业寻找高端技术人才有了“捷径”。
案例五
谋划布局——下好大健康产业专利转化“先手棋”——武汉大学 徐霜、沈正祥
案例亮点:技术转移服务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为技术转移寻找从产业化研究开发、转移交易、到产业化投资整个过程的资金支持。技术创新与金融服务的结合,保证市场导向的技术研发能够按照设定的目标持续推进,为技术及时转移赢得时间和效率,降低失败的风险。
本案例中,武汉大学将学校专业化的职能部门与社会资源统筹组织起来,有效联动、一体运作,资金的来源既有各当事方投入,也有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还有种子基金、天使投资等。
依靠独特的学科优势,武汉大学正在探索“高校+风险投资”“金融+科技”的成果转化模式,由武汉大学成立的科转中心和资产公司,从产业化视角在“学”和“产”之间搭建起一架桥梁,助力武大科技项目从“0”成长到1.服务社会发展。
案例六
“走出去,请进来”准确把握和深度挖掘产学研合作潜力——湖北大学 马兴建
案例亮点:多年来,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率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是高校面临的必答题。加快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从“书架”走向“货架”,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湖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做出了有益探索。
他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高效精准对接,他们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转化服务体系,抓好关键要素,出台激励措施,让学校科研成果尽快应用到产业之中,赋能产业发展,让“科技之花”更快走出“象牙塔”,为湖北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案例七
助力打破高端液压伺服控制元器件国外垄断,实现国产替代创新——武汉聚华传新科技孵化有限公司 童心
案例亮点:1、国产替代创新赛道。液压伺服阀是高端液压系统的核心元器件,过去长期依赖进口,不仅供货周期长而且价格昂贵,极大地影响了国内高端液压领域技术发展。因此,电液伺服元器件被列为我国核心基础零部件,是《中国制造2025》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的重点突破瓶颈。
2、技术、工艺与产品优势。海卓伺服利用微型无框高功率密度电机设计及驱动技术、智能传感技术与增材制造成型工艺,研制的增材制造直驱式伺服阀系列产品,抗污染能力强、成本低、体积小、寿命长、效率高、周期短,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科学实验、智能制造、冶金和工程机械等领域。
案例八
案例八:放权让利 为绿色低碳发展赋予新动能——湖北工业大学 杨磊
案例亮点:赋权改革,让高校研究人员能够将科技成果作价参与企业股权投资合作。湖北工业大学作为赋权改革试点单位,于2021年3月出台了《湖北工业大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方案》和《湖北工业大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八条措施》,从职务科技成果的赋权方式、收益分配、国资处置、转移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实践和探索。在学校政策体系的支持和激励下,张教授团队无须资产评估,采用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的方式,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揭榜挂帅推动技术难题与各技术解决方案有效对接,赋权改革让科技成果转化于细微处发力。学校将科技成果的所有权进行赋权,为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和保障。
案例九
管家式经纪服务的作用——湖北卓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杨涛
案例亮点:本案例的亮点在于实施“管家式”技术经纪服务,从一开始成果披露到资源对接,从协议起草到投资洽谈,从专利服务到后期管理等,湖北卓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程介入并持续跟踪,创建将“技术、人才、管理、资源、资金”等要素有机链接起来的“管家式”技术转移服务模式。
本服务案例是从项目的整体方向去思考问题,系统地去看待经纪服务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前做好服务规划,主要在于早期创新技术分析、专利导航分析、技术评估、专利布局、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商务谈判、法律服务、政府扶持资金获得、投融资等的“管家式”技术转移服务,创建将“技术、人才、管理、资源、资金”等要素有机链接起来的创新服务模式。
案例十
黄石大冶湖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促成大冶斯瑞尔换热器有限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服务成功的典型案例——湖北科移科技有限公司 周登江
案例亮点:专业化的成果转化服务团队,拥有一支了解高校院所科研成果、熟悉产业发展的技术经纪人团队,实现高校院所科研成果产业化。
周登江团队开展企校产学研合作对接,根据企业技术需求,线上线下实时向省内外高校院所推介;定期发布省内外高校院所最新科研成果,常态化组织企校产学研对接活动。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为广大科技型企业提供科技金融、科技人才、成果评价、技术合同登记、技术经纪人培训等服务。
专门组建服务团队,以企业需求为锚点,通过对新技术多角度多纬度分析,形成为技术产业化所必须的技术资料和服务方案,为技术供需双方在技术配对中节省信息对接时间,缩短转移周期,最终高效、精准完成技术推介服务。
项目对接是精细活,不是把供需双方拉到一起就可对接成功,需要做细致的筹划。所谓“精准对接”,就是既要充分了解科技成果的技术先进性、创新性、成熟度及其商业价值,也要充分了解需求方的痛点、痒点、技术实施能力和资金实力等,并管控双方的预期,使供需双方相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