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专利

科技成果转化三年收益超20亿元!一文了解西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2024-08-19 17:15:54  来源:陕西网、光明网、陕西日报、西北工业大学官网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1

西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三年收益超20亿元

陕西网讯(记者 王思敏)8月1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开富出席,介绍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效。

张开富介绍,西北工业大学贯彻落实“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才是最大损失”的政策理念,将全部职务科技成果纳入单列管理,单独设置成果转化职称系列,探索出横向结余经费出资方式,形成了更加符合成果转化规律的工作机制、评价体系和实践路径。

通过“转一批”,量身定制转化方案,实现择优尽转;“扶一程”强化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协同转化;“帮一把”注重投后赋能,运用投行思维为成果转化企业“背书”,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

通过机构改革,学校首创了科技成果从知识产权形态到形成股权发展壮大的贯通式一体化管理模式,由大学科技园管理知识产权从产生到处置到转化的全过程。大学科技园通过打造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基地等,实现技术、平台、服务三条链路的贯通,助力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

通过“三项改革”,营造了师生共创、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学生在2023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金奖17项,其中高教主赛道8项,位居全国高校第一;提升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所有工科学科高水平发展;学校累计获得成果转化收益24.36亿元,反哺支撑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引育、学科建设等。学校也因探索“三项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彰,成为国务院开展该项工作以来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

据了解,“三项改革”实施以来,西北工业大学将292项专利技术作价4.91亿元,作价投资金额连续三年排名全国高校前十,吸引社会资本22.38亿元,新增成果转化企业56家,其中22家企业市场估值超亿元,有2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助力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学校在陕先后培育了上市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省市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12家,其中无人机、陶瓷基复合材料和增材制造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几乎全部为学校成果转化企业。此外,学校以“三项改革”为纽带,引进兵器工业集团、国投集团等来陕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合力打造优势产业链群。

如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这所高校有妙招

4月27-29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办。数十位国内外的院士、专家,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领导嘉宾近300人出席开幕式。大会特别设置“校长谈科转”主题报告环节,多位高校校长分享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的思考与经验,共同助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向货架。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开富以《科技成果转化西工大三三三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题,分享了该校在着力破解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等难题的做法。

西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全国第一架小型无人机、第一型50公斤级水下无人智能航行器、第一台航空机载计算机、第一型航空吊放声呐、世界首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等均诞生于该校。

在鼓励专注教书育人、潜心研究学问的同时,西北工业大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政产学研融合发展。张开富介绍,2023年,学校科研活动经费达60亿元,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形成了“三三三”模式。

何为“三三三”模式?张开富解释,首先是以转一批、扶一程、帮一把的“三个一”创新理念开展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立足“转一批”,从技术成熟度、市场准入门槛等多个维度为科技成果量身定制转化方式,实现科技成果择优尽转。强化“扶一程”,重点加强项目、平台和人才的校企合作,通过组建联合攻关团队、共建研发平台等,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突出“帮一把”,聚焦投后赋能,从市场订单和投融资两个维度为成果转化企业“背书”,借助学校国防军工特殊优势帮助企业争取市场订单,同时为企业提供资源、政策和投融资对接等增值服务。

第二是深化“三项改革”。树立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的理念,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制度,探索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牵引科技成果转化,解决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等问题。

张开富介绍,学校建立了符合成果转化规律的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模式,消除“不敢转”的顾虑。并单设科技成果转化职称系列,实行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化解“不想转”的矛盾。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允许将横向结余经费入股学校成果转化企业,形成“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解决“缺钱转”的难题。“目前,学校共成立67家企业,有83位老师以科技成果转化选项进入了职称评价。”

第三是贯通“三条链路”,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转化、产业化功能,贯通服务、技术和平台三条链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将科技园列为与科研院、资产公司平行并列的二级机构,明确科技园在成果转化中的职责定位和收益分配,贯通了从成果源头(科研院)到服务单位(科技园),再到持股平台(资产公司)的服务链路。推动科技园在技术成熟度3级左右介入转化链路,通过建设概念验证平台、小试中试基地、搭建应用场景等,贯通技术链路和平台链路,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

“目前,学校已有多家成果转化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张开富表示,未来,学校将更好服务于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和人才培养,为社会服务。(蔡琳)

西北工业大学以“三项改革”小切口实现成果转化大突破

西北工业大学以“三项改革”牵引科技体制改革,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难题,以小切口实现大突破。

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解决“不敢转”难题

随着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有效解决了科研人员“有没有权转”的问题。但是,高校留存的部分职务科技成果仍属于国有资产,其转移转化受到多种管理制度制约,定价低或转化失败,仍可能触及“国有资产流失”的“红线”,“不敢转”的顾虑依然存在。

西北工业大学树立职务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才是最大损失的理念,将职务科技成果从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单列出来,建立了更符合成果转化规律的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机制。学校出台《西北工业大学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办法》,明确转化前的职务科技成果只在科研管理台账进行登记,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不纳入国有资产审计和清产核资范围。以作价入股等方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相关领导和责任人员已经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且没有牟取非法利益仍发生投资亏损的,不纳入国有资产对外投资保值增值考核范围。

目前,西北工业大学全部职务科技成果纳入单列管理。2022年,学校将121项知识产权评估作价2.03亿元,新增20家成果转化企业,作价金额实现翻一番,组建企业数量超“十三五”总和。华秦科技登陆科创板,鑫垚股份、超晶科技完成股改,4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进入陕西省上市后备企业名单,7家成果转化企业全年完成融资3.63亿元。

建立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解决“不想转”难题

在多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支持下,一批科研人员走上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线。但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中,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后产生的社会贡献和经济价值在职称评审中认可度不高,在年终考核、绩效奖励中也处于“弱势”,极大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想转”的问题仍然存在。

西北工业大学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通过建立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畅通技术转移人才发展通道,不断提升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获得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新出台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2022版)》在原有职称体系的任职条件中,增加“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作为科学研究的可选项。学校在专职科研岗位中单独设置科技成果转化职称系列,实行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从经济和社会效益两个维度,设置了“以知识产权转让、实施许可或作价投资金额”“以知识产权作价投资设立的成果转化企业中学校所占股权累积实现税前收益”等6项科技成果转化代表性成果,满足其中1项即可申报科技成果转化高级职称。2022年,学校评审出首位科技成果转化系列研究员和副研究员,另有30余位教师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高级职称。

探索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解决“缺钱转”难题

为保证科研人员全程参与成果转化,投资人希望科研人员在技术作价入股的基础上,投入部分现金,以“技术入股+现金入股”方式形成真正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真金白银”的投入,对科研人员具有一定压力,“缺钱转”成为困扰他们的又一难题。

西北工业大学盘活“闲置”的横向结余经费,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允许将横向结余经费入股学校成果转化企业,形成“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学校出台《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试行)》,明确横向结余经费的出资路径,落实对科研人员的奖励政策,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形成股权收益的90%奖励给科研人员,形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激励机制。目前,学校以“技术入股+现金入股”方式组建成果转化企业20余家。

西北工业大学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坐落于陕西西安,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之一,1995年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7年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是“卓越大学联盟”成员高校,是“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发起高校。

学校加快成果转化,服务社会能力增强。在鼓励专注教书育人、潜心研究学问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政产学研融合发展。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瞄准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发展机遇,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发起成立了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推进“翱翔小镇”“西安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建设;瞄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区域战略,与地方政府开展深度合作,推进北京、宁波、深圳、重庆等异地创新机构的建设。学校以“三项改革”牵引科技成果转化,获批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依托优势学科创新成果培育的铂力特、鑫垚股份、华秦科技、爱生集团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增材制造、陶瓷基复合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源头,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西工大模式”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