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道

产学研合作金额超60亿元!央媒关注这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探索

2024-10-16 14:59:41  来源:央视财经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5

“坑口电站”是指在煤炭的产地

建设大型电站

就地发电并运送煤炭为输出电

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富矿2023年我国高校院所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金额达2054.4亿元同比增长13.7%。

高校如何整合资源,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将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

10月14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播出《科技成果转化的“坑口电站”》,专题解读西安交通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探索。

西安交通大学加速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解决好“企业主导什么、怎么主导,校企融合什么、在哪融合、怎么深度融合”,回答好科技成果“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等问题,努力把高校人才优势、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国家竞争优势。

节目主要内容如下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西安交大3年产学研合作金额超60亿元

近年来,西安交大牵头承担了数百项国家基础科学中心、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平台38个,倾力打造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从校园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西安交大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与龙头企业、大院大所深度融合,正在进行“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的“1121”校企深度融合模式的新探索。

西安交大机械学院的梅雪松老师带领团队多年不懈研究,不断提升机床加工的精度。

2023年12月,西安交大和一家企业成立的联合研究院在学校揭牌。把企业请到学校来,发挥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四个主体作用,校企科研合作更加紧密。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梅雪松:我们前面合作基本上都是国家出题,国家“863”计划出的题我们去应标,现在跟过去的模式有所不同,现在跟企业绑得更紧,这样就可以持续地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里的一些问题。

西安交大电气工程学院已经研发出特高压交、直流12个系列产品,获得专利28项,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西安交大坚持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近年来,在电气领域,共有20多家电力系统的龙头、领军企业走进西安交大,采用这种模式共建联合研究平台。

在轨道交通联合研究院,西安交大探索联合16家龙头企业深度合作,解决轨道交通行业面临的共性难题。研究院成立一年来,首批5个技术领域、33个研发项目实现“揭榜挂帅”,“科学家+工程师”协同攻关,8个研发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突破现有大学校区概念,打开“围墙”融入社会,与政府、研发机构、科技孵化器、金融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实现无缝对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转化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制度是保障。2022年3月,陕西省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直指束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硬骨头”。

在西安交大,借助1121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建立了大企业承载的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新机制,一支校内的职业科技经纪人队伍,在帮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走进车间产线,迈入市场。

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打造了一支66人的科技经纪人队伍。他们用三年的时间对全校3万多项存量技术进行验证,梳理出1300项易于转化的推送给企业。

最近3年,学校建成了成果转化概念验证中心、科技成果超市,打造了高效便利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累计在全国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4400多场,产学研合作金额超60亿元。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卢建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首要的突破口,就是打通创新链、融合产业链、引入资金链、共享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来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良性循环。

校地企一起发力

推动科研成果迅速转化落地

研究储运氢能的方涛教授和学生王斌,借助1121校企深度融合模式的孵化器功能,与合作企业共同创立的公司已经走出了校园,成长为近百人的企业。

眼下,工厂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从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到占地30多亩的工厂,团队的成果能够迅速转化落地,很大程度得益于学校推出的“校地企一体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举措。

在西安交大创新港校区,有这样一个办公室,来自西咸新区、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的24名工作人员和交大老师在这里合署办公,对进驻创新港的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创新体制机制,校地企一起发力,西部创新港,这座没有围墙的校园,正在打破束缚学术和科研的藩篱,成为西安交大推进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