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的“事事留痕,处处追责”的工作理念,其中“事事留痕”非常于专利的规范化;但是“处处追责”的工作理念则令大多数专利成为了摆设、成为了僵尸、成为了包袱,也严重影响了相关企业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央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占有效专利拥有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中国专利奖获奖数量占全部奖项数量20%以上,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数量增长50%以上。
数据显示,截止到目前,98家央企拥有有效专利数量接近130万项。同时,央企专利数量仍在快速增长、专利质量持续提高、转化能力有效提升。央国企成为“专利大户”,按理说应该成为创新的“先遣队”,成为成果转化的“奠基石”,事实上的结果大家都心知肚明。
什么是国央企的“事事留痕”文化
在央国企,不怕工作做不好,而是怕工作做了却证明不了。因此,为了证明自己没闲着亦或为了所谓的“合规”,就追求“事事留痕”!在央国企,基层员工面对的上级部门,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业务要向上级汇报,条线要向领导汇报,属地要向主管汇报。
在央国企,事前要有请示,事中要有招标,事后要有审批。
以专利申请为例:
事前要有请示
事中要有招标:找专利代理供应商,入围、资格审查、考察、比价,考察报告、入围审批、招标文件、评标定标、合同签订;为何不选价低的?为何只考虑价格不考虑专利代理质量?每个流程都不能少。
事后要有审批:交底书要留存、沟通过程要拍照要有台账、付款要有费用请示、合同付款流程...
二、事事留痕,有利于专利作为法律文件的规范
现如今的国央企,讲究“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事无巨细,都要留痕;事无大小,皆有凭据。
因为国央企需要的各种台账:业务台账、线索台账、整改台账、制度台账、管理台账...工作未始,台账先行,谁的资料详实、台账规范、材料完整、照片丰富,谁的工作就做得到位;谁的流程扎实、纪要齐备、证据链完整,谁就能免责。
央国企的这些工作方法非常有利于专利申请和合规。
因为:在专利申请过程中,“事事留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它强调了在申请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有明确的记录和证据。这一原则不仅有助于保护申请人的权益,还能确保申请过程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这些台账留痕的优势表现在:
1、更好地记录创意和发明过程:
从创意产生到发明完成,每一步都应该详细记录。这包括创意的灵感来源、设计思路、实验过程、数据记录等。这些记录可以作为证明发明人身份和发明时间的重要证据,有助于防止他人抄袭或提前申请相同或类似的专利。
2、保留与专利代理人的沟通记录:
与专利代理人之间的所有沟通,包括电话、邮件、会议等,都应该详细记录。这些记录有助于确保双方对申请内容的理解一致,避免误解或遗漏重要信息。在发生争议时,这些记录还可以作为证据来证明双方的沟通内容和责任划分。
3、保存申请文件的草稿和修改记录:
在准备专利申请文件时,应该保留所有草稿和修改记录。
这些记录有助于追踪申请文件的演变过程,确保最终提交的申请文件是完整、准确和符合要求的。在审查过程中,如果需要解释或证明某些修改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这些记录将起到关键作用。
4、记录官方沟通和反馈:
与专利局(或知识产权局)之间的所有沟通,包括提交申请、接收反馈、回复审查意见等,都应该详细记录。这些记录有助于确保申请人及时了解申请状态,及时响应审查意见,避免延误申请进程。
在发生争议时,这些记录还可以作为证据来证明申请人的合规性和积极态度。
4、维护电子和纸质文档:
在专利申请过程中,应该同时维护电子和纸质文档。电子文档便于存储、检索和共享,而纸质文档则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在需要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文档格式进行提交或展示。
如上,央企的“事事留痕”文化在专利申请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保护申请人的权益,还能确保申请过程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三、处处追责,严重阻碍了央国企专利和创新发展
“处处追责”的压力下,为此有个专门的词语:“程序正义”,大于“事实正义”。所谓程序正义,原本是一个法律概念,强调的是裁判过程的公平和法律程序的正义。
但是在实际落实时,国央企的很多工作一为证明自己做了工作而忙,二为避免被问责、被背锅而忙,三为应付推诿扯皮而忙,归根到底,都是为了避免被过度追责而忙。
上部分讲过,通过“事事留痕”的严格的审批流程,可以减少专利申请过程中的错误和责任风险,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和工作量的增加,导致相关人员不敢尝试、不敢冒险、不敢转化。
具体到专利工作中,例如:
为什么要放弃这些专利,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造成养了一大批技术过时专利,费用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为什么缴纳这么多专利维持费,而成果转化效益一般?造成为了转化而转化。
专利被侵权是哪个部门责任?严格的追责机制可能导致企业内部出现矛盾和冲突,因为责任追究往往伴随着对个人的惩罚或批评。
这种内部矛盾可能影响企业的团队协作和整体效率。
为什么要申请这么多专利?过于严格的追责文化可能导致企业员工在创新方面变得保守,担心因创新失败或专利纠纷而承担个人责任。
明明知道专利有不授权或被无效的风险,为何还要申请专利?为了避免被追责,相关人员过度追求专利的授权率,而不考虑真正的保护范围和专利布局。
为了更好地追责,在央国企,检查更是家常便饭,一波接着一波,没完没了。
来一拨人,准备一轮材料;走一拨人,开始新一轮。刚应付完审计组,督查组又来了;刚迎完督查组,巡视组又到了。有些企业,问责泛化,出了错就全盘否定其他所有工作,将问责视为推动工作的万能钥匙;
有些企业,制度、标准模糊不清,一些正常的工作失误或风险、一些人为不可控的因素也纳入追责范围;
问责文化”若过度泛滥,只会本末倒置,凉了干事人的心,影响组织的效率、活力和创造力,最终损害的是企业的生命力。
国资委发文:“支持国有企业大胆试错”,希望国央企,也可以提高对员工工作的容错率,问当问的责,容能容的错,在一个宽松、包容的环境中,企业才能开拓创新、蓬勃生长;人才才能自由舒展、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