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6日,为全面、深入地诠释我国现行专利法律制度框架下的人工智能领域专利审查政策,回应创新主体普遍关切的热点法律问题,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国家知识产权局起草了面向申请人的《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的定位为政策解读类文件,帮助申请人更好理解现行专利审查政策。
但是小编认为,《指引》的发布,不能阻止AI对现行专利审查制度造成巨大挑战:
第一,新颖性审查。AI能够快速地搜索和分析全球范围内的专利文献,从而生成具有新颖性的技术方案。AI的特质和学习能力,导致比专利审查员更像“本领域技术人员”,这无疑也增加了专利审查员在判断新颖性时的难度。
第二,创造性审查。AI能够生成大量新的技术方案,但这些方案是否真正具有创新性却难以判断。由于AI技术的复杂性和跨学科性,专利审查员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来评估这些方案的创新程度。
第三,实用性审查。AI生成的某些技术方案可能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困难,例如技术实现上的挑战或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这需要审查员要有更多的产业经验去判断,各国专利局可能对于以后审查员的资质提出新的要求,需要有一定的产业背景才行。
此外,《创新魔方》对本次指引的归纳如下:
一、目的与背景
该指引旨在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申请人提供明确的专利申请指导,确保人工智能相关发明能够得到有效的专利保护。
二、常见类型及法律问题
涉及人工智能算法或模型本身此类专利申请主要关注算法或模型的创新性。
涉及基于人工智能算法或模型的功能或领域应用此类专利申请侧重于算法或模型在特定领域或功能上的应用。
涉及人工智能辅助作出的发明此类专利申请关注人工智能在发明过程中的辅助作用。
涉及人工智能生成的发明此类专利申请主要解决由人工智能系统自主生成的发明成果的归属和保护问题。
在此基础上,指引还重点聚焦创新主体核心诉求,全面梳理出五方面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热点法律问题。
三、发明人身份的认定
该指引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本身不具备发明人主体资格,只有自然人才能成为发明人。
小编疑问:对于用人工智能编写的专利,自然人作为发明人的案子如何认定呢?
四、客体认定标准
算法或模型本身的专利申请需要满足特定的技术方案要求,并解释其创新性和实用性。
基于算法或模型的功能或领域应用的专利申请需要详细描述应用领域、技术效果及实施方式。
五、说明书的充分公开
该指引要求与发明点相关的内容需要满足充分公开的要求,以应对人工智能“黑匣子”问题。具体而言,说明书应详细描述技术方案、技术效果及实施例,确保公众能够理解和实施该发明。
六、创造性的考量
在创造性考量时,该指引通过解释审查标准、提供对照实例的方式,明确算法特征与技术特征如何在功能上彼此相互支持、存在相互作用关系。这有助于确保在评估创造性时能够充分考虑算法特征的技术贡献。
七、人工智能伦理的指引性意见
该指引还提供了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指引性意见,以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符合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
八、申请流程
虽然该指引主要关注于申请内容的指导,但申请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仍需遵循一般的专利申请流程,包括:
专利受理阶段专利局收到专利申请后进行审查,如符合受理条件,将确定申请日、给予申请号,并发出受理通知书。
初步审查阶段缴纳申请费用后,进入初审阶段。初审主要审查申请内容是否属于不授予专利权的范围、是否明显缺乏技术内容等。
公布阶段初审合格后,如申请人未提出提前公开要求,则等待满十八个月进入公开准备程序;如申请人要求提前公开,则立即进入公开准备程序。
实质审查阶段公布后,如申请人已提出实质审查请求并已生效,则进入实质审查程序。
授权阶段实质审查未发现驳回理由的,将发出授权通知书和办理登记手续通知书。申请人需按要求办理登记手续并缴纳费用后,才能获得专利权。
附件: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