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海科技转战北交所:两年内新增71项专利含金量存疑
近日,二手设备修复厂商无锡卓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卓海科技)创业板上市被否后,又将目光瞄准北交所。
此前深交所对于卓海科技闯关创业板IPO所需要具备的技术先进性及创新性持怀疑态度,多次要求公司说明自身业务是否符合创业板定位。最终卓海科技以不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或信息披露要求上会被否,该次IPO历时半年。
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的具体投资也有所改变,前次IPO更多的重点放在设备购置上,拟募集1.38亿元用于设备购置,本次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减少至3280万元,主要购置用于高精度暗场缺陷检测设备、高精度颗粒检测设备等,而高达1.63亿元用于研发费用。卓海科技将使用位于无锡市新吴区的22.4亩土地作为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用地。
根据此前披露招股书,截至2022年6月30日,卓海科技共拥有25项专利权,其中发明专利8项,其余17项为实用新型专利,均为原始取得。
北交所发行上市审核动态第11期已对拟IPO企业的创新特征作出多项规定。北交所指出,在该所申报发行上市的企业,原则上应当符合三项基本指标要求。其中一项要求企业通过独立或合作研发形成知识产权成果,并将其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
具体而言,通常需拥有3项以上Ⅰ类知识产权或52项以上软件著作权。截至2024年6月底,249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平均每家拥有22项发明专利。
数据来看,在2022年6月30日至2024年末,卓海科技的专利权数量大幅攀升至96项。其中,发明专利增加到44项,实用新型专利增加到52项。尽管卓海科技早在2009年便已设立,但其99%以上的专利都是在2019年及之后申请的,最早的一项专利申请是在2018年。
招股书显示,卓海科技已具备12英寸规格、14nm先进制程的部分设备修复能力,公司秉承“修研并举,双线发展”的发展模式。根据此前披露问询函,卓海科技核心技术主要是设备修复的技术提升,更多来自日常生产过程中经验和修复技术的持续积累。生产过程主要包括对退役设备的故障诊断、功能修复、精度恢复、产线适配等,主要系生产人员凭借技术经验,结合退役设备各类问题的具体显现表征定位问题所在,针对存在的配件缺失、损坏、老化、功能异常、精度不佳的具体问题及产险适配需求,通过维修、增加配件、调试、校准等方式实现。
前次IPO之后,卓海科技申请的专利大多与自研设备相关,共计82项,其中发明专利41项。此外,还形成了18项与自研设备相关的软件著作权。虽然专利数量显著增加,但这些专利是否真正转化为商业价值,仍有待考证。
同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卓海科技的研发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2022年至2024年,卓海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508.33万元、2842.14万元和3369.13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81%、7.46%和7.25%。
2022年及2023年,中科飞测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0.40%和25.26%;精测电子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1.02%和26.37%。相比之下,卓海科技的研发投入不高,公司称,自身的研发方向侧重于修复技术的提升,与中科飞测等以自研设备为基础开展的用于支持整机开发的业务模式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