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区发布企业商业秘密涉外维权工作指引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商业秘密保护2025年工作推进会在京举办。会上发布《北京市海淀区企业商业秘密涉外维权工作指引》(简称《工作指引》),为出海企业提供了一套系统、全面的海外商业秘密纠纷应对指导方案。会上还为第二批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基地和工作站进行了授牌。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但因商业秘密纠纷产生的案件数量也呈现出增长趋势。根据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发布的《2024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调查》,2023年,中国企业在美知识产权诉讼新立案共1173起,其中商业秘密诉讼新立案23起,较2022年增长27.8%,23起商业秘密诉讼案件共涉及47家次中国企业,分布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外贸发达的地区,而在已结案的18起商业秘密诉讼案件中,无一家中国企业胜诉。
针对当前国内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商业秘密保护意识较弱、维权手段了解有限、维权成本高昂、国际规则对接不畅等方面问题,海淀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商业保护领域专家开展专题研究,精心编制了《北京市海淀区企业商业秘密涉外维权工作指引》,帮助企业提升商业秘密体系搭建能力以及涉外纠纷应对能力,从而规避国际贸易中的侵权风险。
《工作指引》聚焦企业实际需求,从涉外商业秘密保护的国际背景与环境、法律规范、典型案例、法律风险防范以及国际技术贸易中的风险防范五个维度展开,系统梳理美国、欧盟等地区的商业秘密法律体系,分析了我国商业秘密保护现状,并通过美国钢铁公司诉中国宝钢公司案、摩托罗拉诉海能达商业秘密案等典型案例,分析解读了涉外维权案件的特点,为企业提供针对涉外商业秘密和国际技术贸易纠纷的应对策略。
“大部分企业因为对国外法律法规、国际贸易规则及条约缺乏了解,往往在遇到问题时才着手协调解决,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还会产生高昂的金钱成本。《工作指引》的出台将帮助企业强化商业秘密保护意识、提升保护能力,让企业少走‘弯路’,从而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海淀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