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布《黑龙江省专利产业化十大案例》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大力推进国务院办公厅《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 年)》,及时总结推广我省开展专利产业化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在全省营造有利于专利转化运用的良好氛围,省知识产权局梳理形成了《黑龙江省专利产业化十大案例》,现予以发布。
特此通知。
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
2025年4月23日
黑龙江省专利产业化十大案例
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计算与信息检索研究中心专利许可案例(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计算与信息检索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科研创新优势,通过专利许可的市场化运营模式,与中和智慧能源中心(哈尔滨)有限公司、数字能源技术(黑龙江)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函宇科技有限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深度技术合作。此次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以“基于预训练模型的人称代词消解方法”等7项核心专利为技术纽带,通过系统化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机制,显著提升了企业研发效能与市场竞争实力,不仅为企业构筑了坚实的技术壁垒,更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树立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示范标杆。
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层面,上述专利技术的深度应用产生显著效益:在研发效率提升方面,成功将企业产品研发周期缩短12个月,累计降低研发成本超过500万元。在技术突破领域,通过优化知识图谱关联算法、攻克储能系统数据采集核心技术,使个体知识图谱构建效率提升200%。在市场拓展维度,搭载专利技术的“数智乡村管理一张图系统”“AI工作助手系统”等创新产品,已实现累计超1100万元的市场销售额。根据企业发展规划,2025年依托专利技术的持续赋能,相关产品及服务预期营收规模将突破5000万元。
【典型意义】
哈尔滨工业大学立足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探索高校专利转化创新路径,形成了共同“出题”、联合“答题”,最终在生产线上“验题”的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的转化模式。最大程度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协同效应,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高效贯通,形成双向赋能的创新生态,为黑龙江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知识产权强省注入强大动力。
“寒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化设备与方法应用案例”(哈尔滨工业大学)
为加快推进我省基础设施领域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发挥高校作为创新阵地前沿的重要作用,结合基建行业、企业所需,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昌永教授团队专注于寒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化设备研发与方法应用,在基础设施建造智能监测与安全管控方面取得了成套技术成果,授权多项发明专利。其中两项发明专利向我省上市企业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转让,使其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发挥应有的价值,助力企业完善智能建造相关系统和设备,有效降低基础设施在建设阶段的安全风险。成果已在我省最大跨度自锚式悬索桥—松花江特大桥、东北寒区最长公路隧道—峰岩山隧道等多个项目中进行了实际应用,累计节支5210万元,节约工期300余天,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以本技术发明为核心的相关成果荣获中国发明协会2024年度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一等奖。
【典型意义】
本技术成果源于基础科研研究,具备在桥梁、公路、隧道、建筑等工程项目中的广泛应用潜力。其转化应用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智能建造产业链,推动智能建造技术迈向更高水平,为我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专利转化促进“事业单位+平台公司”双轨运行赋能龙江成果转化生态升级案例(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先研院发展有限公司)
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一种大径高比超精密液体静压转台”等5项发明专利作价700万元投资黑龙江先研院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形成“事业单位+平台公司”双轨运行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绩效化评价,按照“省统筹、市保障、校管理”的建设思路,重点围绕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材料、机器人等领域,开展项目孵化、企业培育、产业对接等方面工作。成立一年来,吸纳入驻企业26家,估值20亿元以上,新生成企业15家,超前三年总和。新生成企业融资到账近1亿元,新增就业岗位500余个,另达成投资意向约2亿元。已举办规模化路演30余场,与80余家知名投资机构建立实质合作,培育技术经理人80余人次,助力龙江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相关做法和成效受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等国家级媒体关注报道。
【典型意义】
先进技术研究院、黑龙江先研院发展有限公司“事业单位+平台公司”的“双轮驱动”发展机制保障了“服务性与盈利性”共生。事业单位负责政策衔接与资源整合,市场化平台公司主导运营,实现兼具政府指导性和市场灵活性。最大程度调动政企资源、优势互补,实现灵活决策与风险隔离。使哈工大成果转化高质量赋能龙江经济,交出服务地方的“高分答卷”。
“智创未来,精准赋能”——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人工智能驱动专利盘活与成果转化的创新实践案例(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联合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共同探索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专利盘活与成果转化新路径,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科技成果转化注入了强大的“智慧动能”。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聚焦哈尔滨工程大学需求,创新性地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专利分类分级管理模块,从技术成熟度、市场应用前景、法律稳定性等维度建立专利评分体系,对专利进行全面盘点与深度挖掘,助力哈尔滨工程大学率先完成6683件专利盘活工作。同时生成《哈尔滨工程大学专利分类分级管理静态报告》,为学校提供了全景式专利资产管理视图,并进一步协助学校组建专利池,形成《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目录》,推动专利成果与潜在转化企业的精准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典型意义】
本案例开创了高校专利盘活与成果转化的智能化服务新模式,不仅激活了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专利资源,还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提供了“数智化”方案。
泡沫/蜂窝新蓝海:以低成本创新,深耕民用市场沃土(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聚焦聚丙烯(PP)蜂窝材料功能单一、阻燃性差等痛点,联合产业链突破传统技术瓶颈。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贯彻国际标准,强化核心技术专利布局与培育,成功开发出协同阻燃增效、复合降噪结构设计构筑及力学耦合增强等创新性技术。该技术在PP蜂窝内部原位附着氧化亚铜等高效纳米阻燃材料,实现基材使用安全性的一次提升。基于低成本阻燃聚氨酯或聚氨酯/脲泡沫原位复合,实现使用安全性二次提升。纳米阻燃材料与特种阻燃泡沫表现出显著协同阻燃增效作用(烟密度降低45%以上,最高满足A2级防火标准),而泡沫的吸声性、抗压缩失稳优势及自结皮行为,不但赋予蜂窝降噪功能(降噪系数≥0.55),同时解决压缩失稳问题。该技术已形成高价值专利群。其中一种泡沫填充聚丙烯蜂窝复合芯材的制备方法(申请号:202310101756.4)已实现技术转让400万元,一种吸隔声一体化蜂窝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产品(申请号:202311048298.9)拟作价入股绑定产业链协同发展。2025年新型蜂窝材料预计在建筑、轨道交通等关键领域实现年产值10-30亿元突破,在加速领跑全球高端蜂窝材料市场的同时,树立行业新标杆。
【典型意义】
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专利转让+作价入股”双模式推进技术转化,通过协同创新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破解传统材料功能短板,为高校专利产业化提供新范式。案例展现了“技术研发-专利布局-市场驱动”的全链条转化路径,为传统产业绿色升级与高附加值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例。
“低温腐熟菌剂及寒地黑木耳菌糠制肥技术”案例(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李凤兰教授团队开发了低温菌糠腐熟菌剂和肥料化技术,在室外温度-35℃以上的环境条件下,不经外源加热,40-60天实现菌糠肥料化。2024年,该技术被评选为黑龙江省最具转化潜力成果。在黑龙江省科技厅、牡丹江科技局及东北农业大学新农村产业研究院的大力推动下,该技术的核心专利“一种生物有机肥及制备方法和应用”通过作价入股(作价300万元)的方式在牡丹江穆棱市成立了黑龙江省宏润生物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学校和团队获得30%的股权,实现了该成果的转化落地。成立的新公司主要开展低温木耳菌糠腐熟菌剂,木耳菌糠、粪污和秸秆腐熟制肥和有机肥产品开发和销售等经营活动,在2024年销售额达到50万元以上,交易成果落地转化实现产值180万元,该技术的成功转化助力了地方木耳产业快速发展。
【典型意义】
该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对于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破解北方寒地有机物料腐熟难题、促进黑土地保护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示范价值,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以及推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价值。
“石墨深加工关键技术专利产业化”案例(黑龙江省科学院)
省科学院高技术研究院引进乌克兰科学院“电化学法连续制备可膨胀石墨”关键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在省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项目支持下,围绕天然石墨绿色制备可膨胀石墨技术,构建覆盖工艺、设备、应用的全链条专利组合,申请发明专利15项(授权8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技术空白。
围绕新材料产业科技攻关重点需求,发挥科研院所技术储备优势,高技术研究院提供专利技术并共享科技资源与黑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共建“黑龙江省高纯石墨制备与应用产业技术研究院”,将10项专利权转让给黑龙江诺康石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成100吨/年连续电化学法制备可膨胀石墨中试线,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为延长石墨精深加工产业链提供了技术支撑。高质效推进专利盘活,筛选25项高价值专利纳入省知识产权局“龙江普惠专利池”,以开放许可形式服务本省中小企业,其中3项专利通过普通许可授权地方企业使用,推动了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以专利产业化助力我省中小企业成长。
【典型意义】
黑龙江省科学院高技术研究院通过“引、研、产、服”构建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路径,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实现绿色生产,解决我省石墨产业初级加工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的发展困境,以科技创新拉动产业振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助力。
“一种固体脂质纳米细菌纤维素眼保健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案例(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构建“产教融合+专利转化+校企合作”的成果转化机制,推进地方生物经济发展。刘欣教授团队的高效木醋杆菌生物静态发酵制备3D网状结构细菌纤维素生物基膜材技术,突破了国外垄断技术。通过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强化产品核心技术专利布局、培育,成功研发出细菌纤维素医美产品,如面膜基材、颈膜、鼻贴膜、护眼膜;细菌纤维素抗菌外伤敷料、止血材料;细菌纤维素椰果粒膳食纤维等。该产品采用绿色工艺,与人体贴敷部位高度仿生亲和,兼具抑菌特性、透气性好、机械强度高、生物相容性良好;基质材料可降解,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满足了市场和用户要求。技术经济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获得有效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4项,形成了核心技术高价值专利组合。产品的成功研发促进了企业技术升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与麦当劳、敷尔佳、蜜雪冰城、联合利华等知名企业合作,2023年—2024年产品销售额2亿元,细菌纤维素医美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左右,国际市场占20%。
【典型意义】
学校聚焦龙江“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深化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集聚“头雁”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贯穿学校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强化高价值专利培育路径,推进专利技术的全方位应用转化,让科技成果成为激发产业链生态活力的源泉,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助力。
“铰接转向式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专利产业化案例(黑龙江省农科院)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针对鲜食玉米收获期短、机械化收获易破损等难点,立足产业需求,重点突破柔性低损摘穗、低损伤输送、杂余清选、铰接转向静液四驱、机电液一体化智能控制、整机集成配置等关键技术,开发鲜食玉米低损摘穗收割台,创制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并以核心专利技术“铰接转向式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与佳木斯农高区龙头企业重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实现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有效促进了企业产品技术升级和结构多元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带动下游供应商的发展,巩固和延伸了农机装备制造产业链。
【典型意义】
我国首台(套)重型铰接式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顺利下线,标志着突破了鲜食玉米高质量收获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产品市场垄断,解决了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
“专利作价入股盘活存量专利”案例(东北石油大学)
学校聚焦黑龙江省“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探索“新成立企业+作价入股”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学校一手抓科学家,一手抓企业家,推动高层次人才与科研团队作价入股成立企业,拓宽成果产业化路径,提升专利转化价值和产业化率。“创新激励机制,简化入股流程”双规并行,成功推进了教师以作价入股形式新成立企业12家,累计作价入股到19家企业,成果落地转化率100%,已累计产生经济效益1196万元,预计三年内形成亿元产值。东北石油大学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破解“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制约瓶颈,催生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典型意义】
从专利权人的角度,专利作价入股对有效专利进行盘活,将知产变成资产,发挥专利的最大价值,提升了专利的产业化率和实施率。从发明人的角度,专利作价入股最终形成企业的实缴注册资本,扶持了初创企业。从专利技术的角度,将科技成果按照市场化模式形成新产品,教师的企业可以与社会的企业签订产品销售合同、租赁合同、技术服务合同等,实现技术成果真正的产业化,还可以拥有公司的股权分红,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