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应该是渗透到每一个企业员工灵魂里面的东西。
每个部门、每个人,都应该首先想到“我们生产的不仅仅是产品,是符合要求的能力”。
克劳士比大师的定义:质量即是符合要求。
抛开“质量”讲“成本”是“飞蛾扑火”
一个项目的收益,要看项目交付物的质量、成本、工期、风险等要素。
很多企业做项目,既强调高大上,同时又要低成本、低投入,还要压缩时间、赶进度,最后把一个好端端的项目做成了四不像,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低成本项目的结果是,项目“交付物”质量低劣,既影响了生产的产品质量,又保证不了运行成本的合理性。
对于企业来说,大家都希望有效益,有利润,效益和利润从哪里来?
一是降低不符合要求的代价,二是控制成本,但是控制成本不是一味地降低原辅料消耗甚至是降低原辅料质量,不是一味地降低备品备件库存和设备维修费用,更不是一味地减少劳动者数量、增加劳动者工时、甚至降低劳动者工资。
一些企业,天天是文山会海,一个偏差接着一个偏差,一个文件接着一个文件升级、培训,庞大的质量体系整天忙得天昏地暗,与生产车间却毫不相干,生产车间仍然是在为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而起早贪黑、当牛做马、累死累活。
在年初都会制定“产量、销量、成本、利润”指标,甚至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下达“节能降耗、减低成本”的指标。
长此下去,产品质量必然无法保证,而离开了“质量”去追求所谓的低“成本”,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不计成本,追求质量也是“走火入魔”
有一些实力雄厚、财大气粗的企业,在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采用最先进的生产工艺,采用价格最昂贵的设备,采用最自动化的控制系统,采用全世界质量最好的原辅料,但是,还是有大大小小的质量问题。
大家可以想一下,日常的“偏差”,有多少是因为控制策略不适当,用一道道绳索,把自己捆绑的紧紧的,动一动浑身都疼,看似严苛的管理,实际到头来不是损失巨大,就是明紧暗松,最后不了了之。
任何质量的控制,都是基于零缺陷质量文化建设,质量风险管理和现有的技术手段,我们鼓励创新,但是需要追求合适方法。
强调数据完整性,生产过程、检验过程全部实行带审计追踪功能的计算机控制。质量就真的能够提高吗?

质量文化,质量体系与经济效益,都应该知道
没有好的质量,就没有好的市场。
没有好的质量,就没有好的价格。
没有好的质量,只能陷入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泥潭。
企业最后就彻底没了质量,彻底没了效益,最后只能关门大吉。
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质量文化,质量体系,也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个好的质量文化,质量体系一定是需求提出阶段就要有质量人员参与,各个阶段要有完整的质量团队,质量人员要参与整个项目建设的实施过程,才能够对整个系统有足够的熟悉和认识。
质量人员要参与研发向生产转移、参与工艺设计、参与产品投产、后续生产,交付全过程。
这样他们才能够了解产品本身,了解关键质量属性和关键工艺参数的控制,只有了解了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才能更好地做好质量管理。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核心任务是保证整个工厂体系维持在验证过的状态,做好日常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监测,做好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回顾,做好变更控制,做好偏差处理和纠正与预防措施的落实。
最高境界是“不需要质量管理”
- 质量是设计出来的!
-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
- 质量不是QC检验出来的!
- 质量更不是质量管理人员现场监督出来!
- 质量是预防出来的!
我们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吧,“有效、高效”的质量管理,任重道远,我们,一直都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