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4001认证管理层内审检查表
标准要素 | 检查内容 | 检查方法 | 检查结果记录 | ||
提问 | 现场检查 | ||||
4.2 环 境 方 针 | 环境方针的制定 | (1) 是否制定了文件化的环境方针? (2) 环境方针是否经最高管理者批准? | |||
环境方针的内容 | (3) 环境方针是否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 (4) 环境方针是否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作出承诺,对遵守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作出承诺? (5) 环境方针是否提供了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 ||||
环境方针的传达与管理 | (1) 如何向全体员工传达的? (2) 采取了哪些方式? (3) 询问员工,看员工是否了解环境方针? (4) 为公众获得环境方针提供了何种方便? (5) 公众如何获得环境方针? | ||||
环境方针是否得到实施 | 检查绩效测量结果,确认方针是否得到实施? | ||||
环境方针的评审与修订 | (1) 是否有定期评审环境方针的规定? (2) 最高管理者是否定期评审过环境方针? (3) 如何对环境方针进行修订? (4) 评审和修订的依据是什么? | ||||
4.3. 3 目 标 和 指 标 | 组织是否设定了环境目标和指标? | (1) 目标是否形成文件? (2) 是否经领导批准? (3) 是否分解到有关的职能部门? |
ISO14001内审检查表 NO:2 | ||
受审核部门: 管理层 | 编制日期:2009.2.10 | 批准人: |
审核准则:ISO14001体系文件、适用法律法规 | 审核日期:2009.2.15 | 审核员: |
设定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的内容 | (1) 目标和指标的内容是否符合方针的要求? (2) 目标和指标的内容是否考虑了法规和其他要求? (3) 目标和指标的内容是否考虑了重大环境因素? (4) 目标和指标的内容是否考虑了员工和相关方的观点? (5) 目标和指标是否体现了持续改进的承诺? (6) 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案是否可行,是否考虑了技术的问题、财政及运作上的要求? (7) 目标和指标是否尽可能地具有可测量性,有无测量目标和指标的方法? | ||||
目标和指标的实现情况 | (1) 受审部门是否均有相应的目标和指标? (2) 目标和指标是否具体并尽可能量化? (3) 是否设置了必要的可测量参数? (4) 是否制定了实施目标和指标的方案? (5) 企业资源是否能保证目标和指标的实现? | ||||
(6) 是否明确了执行部门和负责人? (7) 是否已向有关人员传达? (8) 有关人员是否清楚? | |||||
有无目标和指标实现的证据? | 检查绩效测量结果,确认目标和指标是否得到实现? | ||||
目标和指标是否定期评审和修订? | (1) 环境目标和指标是否定期评审和修订? (2) 依据什么评审和修订? (3) 目标和指标的评审和修订是否体现持续改进? | ||||
4.3 4 环 境 管 理 方 案 | 是否制定了环境管理方案? | (1) 方案是如何制定和批准的? (2) 受审部门有否相应的方案? (3) 是否所有的目标和指标都有相应的方案? | |||
环境管理方案的内容是否满足标准要求? | (1) 是否明确了责任人? (2) 是否明确了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措施及方法? (3) 是否明确了时间要求? (4) 是否规定了资源保证? | ||||
如何监督方案的实施? | (1) 由谁负责方案实施的都督? (2) 如何验证方案实施的效果? | ||||
方案能否保证目标和指标的实现? | (1) 是否存在一个评审方案的过程? (2) 是否所有的目标和指标都有相应的方案? (3) 有关人员是否参与方案的制定? | ||||
是否及时修订方案? | (1) 什么情况下修订方案? (2) 是否进行过修订? | ||||
4.4. 1 组 织 结 构 | 是否明确规定了组织的组织结构、职责和权限? | (1) 是否有清晰的组织结构图? (2) 相关职责部门或岗位的环境职责是否得到规定并形成文件? (3) 受审部门的环境职责是什么? |
ISO14001内审检查表 NO:3 | ||
受审核部门: 管理层 | 编制日期:2009.2.10 | 批准人: |
审核准则:ISO14001体系文件、适用法律法规 | 审核日期:2009.2.15 | 审核员: |
和职责 | 最高管理者职责和权限 | (1) 是否明确了最高管理者的各项职责? (2) 最高管理者是否指定了管理者代表?是否恰当地明确了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和权限? | |||
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和权限 | (1) 管理者代表是否对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负责? (2) 是否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 ||||
管理者的作用 | (1) 管理者是否为实施、控制和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如人力资源、专项技能、技术和财务资源?提供资源的途径是否明确? (2) 承担管理职责的人员表明其对环境绩效持续改进的承诺? (3) 管理者如何参与和支持环境活动? | ||||
有关职责、权限是如何传达到位的? | (1) 各部门、各类人员的职责权限是如何传达的? (2) 各有关人员是否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 (3) 各类人员是否明确完成职责任务与实现环境方针之间的关系? | ||||
4.4. 3 沟通 | 是否指定了沟通的程序? | (1) 组织是否有沟通的程序?程序中是否对沟通的方式、内容做了规定? (2) 程序中是否规定了与相关方的沟通? (3) 外部人员获取环境方针的途径和方法是否可行?是否方便? | |||
沟通的记录 | (1) 涉及重大环境因素的外部信息有无适当处理和记录? (2) 是否保存有接收和答复员工意见的记录? | ||||
如何通报组织的环境方针和环境表现? 将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和评审结果通报组织内所有有关人员的过程 异常、紧急情况下的信息如何沟通? | (1) 是否同员工、周围居民进行过沟通? (2) 通报组织的环境方针和环境表现的方式是什么 (3) 是否将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和评审结果组织内所有人员? (4) 信息通报采取何种方式?异常和紧急信息如何通报? (5) 受审部门涉及到那些沟通? | ||||
同外部相关方的沟通 | (1) 如何从环保局等单位获取有关环境信息? (2) 是否参加有关机构组织的环保活动? (3) 是否同供方沟通环境信息? |
ISO14001内审检查表 NO:4 | ||
受审核部门: 管理层 | 编制日期:2009.2.10 | 批准人: |
审核准则:ISO14001体系文件、适用法律法规 | 审核日期:2009.2.15 | 审核员: |
4.4. 4 环 境 管 理 体 系 文 件 | 组织是否有文件化的环境管理体系?相关文件是否齐全?文件是书面形式还是电子文档形式? | (1) 与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文件有多少? (2) 与受审部门相关的文件有多少? (3) “三同时”报告和组织结构图等是否保存完好? (4) 电子形式文件的使用是否有效? | |||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是否覆盖了标准中要素并符合其要求?要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是否给予确定及描述? | (1) 环境管理手册的内容是否满足ISO14001的要求? (2) 环境管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文件的接口是否清楚? | ||||
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 | (1) 是否规定了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 (2) 文件是否便于查阅? | ||||
4.5. 4内部审核 | 组织是否建立了内部审核程序 | (1) 文件化程序是否包括实施审核、确保审核的独立性、记录审核结果并向管理者报告的职责和要求? (2) 程序中是否包含审核的范围、频次、计划和方法? | |||
内部审核方案的策划 | (1) 是否进行了年度内审方案策划且明确规定了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 (2) 年度内审方案是否经管理批准? (3) 年度内审方案是否发给有关部门? (4) 是否按年度内审方案的计划实施了审核? | ||||
内部审核的实施 | (1) 是否制订了内审实施计划? (2) 内审实施计划是否覆盖全部要素和全部部门? (3) 审核是否由非从事受审活动的人员进行? (4) 审核员是否经过培训,并取得了资格证? (5) 审核是否抓住了关键环节(部门、设备和活动)和重大环境因素? (6) 审核用检查表是否充分和符合要求? (7) 审核报告的内容是否全面?能否说明环境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 ||||
对内部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 | (1) 对内部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 (2) 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按期完成? (3) 对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是否进行了验证?有无记录? (4) 验证结果是否报告了相关部门? |
ISO14001内审检查表 NO:5 | ||
受审核部门: 管理层 | 编制日期:2009.2.10 | 批准人: |
审核准则:ISO14001体系文件、适用法律法规 | 审核日期:2009.2.15 | 审核员: |
4.6 管 理 评 审 | 是否有定期进行管理评审的规定 | (1) 评审的时间间隔是怎样规定的? (2) 是否按规定的时间进行管理评审? (3) 管理评审是否由总经理亲自主持? | |||
(1)受审部门应为管理评审提供什么资料?(2)管理评审的输入是否充分? | (1) 受审部门应为管理评审提供什么资料? (2) 管理评审的输入是否包括下列内容: 1) 内、外部质量审核结果; 2) 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实施情况; 3) 重大事故调查处理情况; 4)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 5) 相关方的投诉,建议及其要求; 6) 监视和测量情况报告;法规及其他要求符合性报告; 7) 来自管理者代表的关于环境管理体系总体运行情况的报告,来自各部门经理关于局部有效性的报告; 8)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总结报告; 9) 可能引起环境管理体系变化的企业内外部要素,如法律法规的变化、机构人员的调整以及市场的变化等; 10) 改进的建议; | ||||
(1)管理评审的实施情况; (2)管理评审的内容是否充分? | (1) 如何参加管理评审? (2) 是否就下列内容进行了评审: 1) 环境方针是否适宜?环境方针实现程度如何?是否需要更新环境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 2) 现有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方法是否适宜。重大环境因素的现行控制措施是否有效? 3) 资源是否配置得当,能否满足实现环境方针、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要求? 4) 组织结构、管理职能是否合适和协调?活动及其相应文件是否需要修正? 5) 自前次管理评审以来所进行的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的结果及其有效性如何? 6) 环境绩效趋势,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 7) 相关方的投诉、建议及其要求。 8) 环境管理体系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如何? 9) 法规和其他要求符合性状况如何? 10)需要改进和加强的领域是什么? | ||||
管理评审的输出是否完整并形成文件? | (1) 有无评审记录和形成的其他文件? (2) “管理评审报告”中有无环境管理体系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结论? (3) 是否提出了需要加以修正的方针、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其他要素? (4) 有无不符合,是否提出了纠正要求? | ||||
管理评审的后续管理 | (1) 评审的后续工作进展如何? (2) 对管理评审中的纠正措施是否进行了跟踪验证,验证的结果是否记录并上报给最高管理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