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创新过程不破不立,创新要破的3个思维定势

2022-05-14 19:55:48  来源:企业管理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82

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型,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够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是思维定势。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大部分人所“默认”了的世界,生活在默认的世界让我们感觉安全,但一味不自知地接受默认,也就不自知地杀死了很多新鲜的想法和可能性。创新需要不破不立,有时需要“一针捅破天、一锤干倒山”的气概和决心,需要破除权威定势、从众定势和知识经验定势。

(1)破除“权威定势”

对权威的尊崇常常演变为神化和迷信;在思维领域,人们习惯于引证权威的观点,不加思考地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这就是权威定势。

a、思维中权威定势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在从儿童长到成年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权威”;第二条途径是“专业权威”,即由深厚的专门知识所形成的权威。

b、权威定势的强化往往是由于统治集团的有意识的培植,而且权威确立之后常会产生“泛化现象”,即把个别专业领域内的权威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内。

c、权威定势有利于惯常思维,却有害于创新思维。在需要推陈出新的时候,它使人们很难突破旧权威的束缚。历史上的创新常常是从打倒权威开始的。

例如,在中世纪的欧洲“地心说”是宗教坚持的权威观点,由于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一切与宗教相悖的观点被称作“异端学说”,一切违背宗教观点的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在此背景下,伽利略和布鲁诺为了科学,敢于挑战权威,置生命于不顾,破除了教皇提出的自己是宇宙中心的观点,提出并论证了“日心说”理论。

(2)破除“从众定势”

人类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由于生物进化的需要和为了维持群体的生存,要求群体内的个体保持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这就是从众定势,也叫做“羊群效应”。

a、从众定势的根源在于,人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为了维持群体生活,每个人都必须在行动上奉行“个人服从群体,少数服从多数”的准则;然而这个准则不久便会成为普遍的思维原则而成为“从众定势”。

b、从众定势使得个人有归宿感和安全感,以众人之是非为是非,人云亦云随大流,即使错了,也无须独自承担责任。人们大部分的行为选择其实都是从众的结果,而很少经过自己独立的深思熟虑。

c、在传统社会中,统治阶级不断强化人们的从众定势,因而排斥那些惊世骇俗的言行和特立独行的人物。

20世纪中期,美国和苏联都已具备了把火箭送上天的物质、技术条件。相比之下,当时美国在这方面的实力比苏联更强。但双方都存在一个卡脖子的问题:火箭的推动力不够,摆脱不了地心的引力,不能把人造卫星送人运行轨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当时大家都认为,办法只能是再增加所串联的火箭的数量,以进一步增强推动力。美苏两国的专家都各自尽力设法一个又一个地不断增加火箭的数量。尽管火箭增加了不少,但由于重量也在同时增加导致还是解决不了实质的问题。

后来苏联的一位青年科学家,摆脱了不断增加串联火箭的思路。他突破这一思维定势而产生了一个新的设想:只串联上面的两个火箭,下面的火箭改为用20个发动机并联。经过严密的计算、论证和实践检验,这个办法终于获得成功。因为这样一来,火箭的初始动力的速度一下子就大大地增强了,就达到了足以摆脱地心引力的程度。于是,一个长时间使成百上千专家束手无策的技术难题,由于这样一个简单的新设想的提出,很快便得到了解决,从而使苏联的航天技术迅速领先于美国。1957年,苏联抢在美国之前,首先将人造卫星送上了蓝天。

在这个故事里,这个年轻人,另辟蹊径的设想与落地实施,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解决了许多专家难以解决的问题。

(3)破除“知识经验定势”

知识是创新力的基础,但是当知识与技术到了一定程度反而成了创新的禁锢力量。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受到自身经验、获取材料的可靠性、记忆的牢固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自认为正确的事情可能事实上并不正确。在思考和问题时,只有克服人的固执己见的弱点,以事实为准绳,在思考过程中要保持虚怀若谷的态度,承认自己的无知和可能存在的不足,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彼岸。

知识与经验有许多不同之处,你掌握与了解的一些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知识;如何运用你了解的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则是经验,一般地把两种定势统称为“知识经验定势”。

a、知识经验与创新思维的关系,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知识经验具有不断增长、不断更新的特点,从而有可能使我们看到它们的相对性,经过比较发现其局限性,进而开阔眼界,增强创新能力。知识经验又是相对稳定的,而且知识是以严密的逻辑形式表现出来的,因而又有可能导致对它们的崇拜,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由此削弱想像力,造成创新能力的下降。

b、思维上的“知识-经验定势”在以下三个方面构成了“思维枷锁”。

不得不承认,特斯拉、蔚来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企业,仿佛金庸武侠小说里自带主角光环的少年一样,那个出道被看衰、供应商选二流、生存靠施舍、技术粗糙的愣头青,一通花里胡哨的操作后,就成了时代的引领者;而当传统汽车巨头强如宝马、奔驰和奥迪,以更炉火纯青的电动化技术自信转身时,却发现怎么也追不上,只能望其项背。虽然从售后运营、资本运作、成本控制、精益生产等等维度来看,特斯拉都是在竞争中弱势的一方,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特斯拉的“不破不立”!通过创新之后的不计成本的打造领先时代的标签,当技术逐渐成熟时,标签也根深蒂固了,可以被模仿,难以被超越。

这一幕大家似曾相识,在过去的10年间,iPhone已经从早期都是小毛病的技术“尝鲜者”使用的一款小众产品,逐步发展成为一股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力量,创造出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重新布局各行各业,并改变了世界。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