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ISO/TS16949:2002质量管理体系各部门工作任务(一)
◆ISO/TS16949:2002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工作方法:
○“多方论证方法”(即“项目管理方法”)应用于所有工作,强调横向职能协调;
○“抓系统”+“系统抓”层层保证、定期讲评的工作方法
“抓系统”由ISO/TS16949贯标工作组(品质保证部)对各职能部门进行检查和指导体系运行;
“系统抓”各职能部门围绕本系统工作对各分部门、车间进行检查和指导ISO/TS16949体系运行;
○定期进行贯标工作例会,进行如下工作:
¨讲评ISO/TS16949体系运行状况、
¨采取纠正措施、
¨管理流程协调、
¨难点问题攻关、
¨履行考核激励手段、
¨下步工作安排等。
一、品质保证部
A、ISO/TS16949质量体系文件控制
1.ISO/TS16949体系文件的总控清单;外来技术文件的总控清单。
2.ISO/TS16949体系文件的保管和责任
3.ISO/TS16949体系文件和资料的标识(图号/编号、更改、受控、存档责任件)
4.ISO/TS16949体系复制/分发/回收和借阅规定
5.ISO/TS16949体系文件的更改(更改权限、更改标识、相关文件的同步更改、版本状态一览表)
6.生产现场体系文件的使用和管理
7.ISO/TS16949体系文件的存档管理
8.贮存条件(防火、防潮、防霉、防蛀、防损坏、防窃)
9.电子文件的管理
10.存档范围/存档期限的规定(一览表)
11.存档及借阅规定
12.企业内部文件和顾客文件保密规定
13.无效文件的处理
14.ISO/TS16949体系文件有效性定期检查
B、ISO/TS16949质量记录控制
1.ISO/TS16949质量记录总控清单
2.记录表单清样
3.记录要求(标识、正确、完整、清晰、日期、签名、审核)
4.存档责任(涉及产品安全性的在产品更新换代后保存15年)
5.贮存条件(防火、防潮、防霉、防蛀、防损坏、防窃)
6.电子文件的管理规定
7.存档范围/存档期限的规定(一览表)
8.借阅规定
9.失效记录的处理
C1、I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1.一、二方ISO/TS16949审核员的资格
2.ISO/TS16949内审年度计划和审核实施计划
3.按部门审核检查表
4.审核实施(审核记录表、首末次会议记录等)
5.ISO/TS16949体系审核报告
6.不符合项纠正措施计划
7.纠正措施效果的验证
C2、产品审核
1.产品审核年度分月计划(覆盖所有产品)
2.产品审核缺陷分级指导书
3.产品审核报告
4.产品审核QKZ趋势分析
5.导出纠正和预防措施
D、持续改进过程(领导推动、全员参与)
1.制定年度优先持续改进计划(注意与纠正措施的区别)
¨顾客关心的项目(质量、成本、交付)
¨特殊产品、过程特性
2.成立项目小组采用相应统计技术实施KVP项目
3.有形、无形效果验证
4.开展群众性改进活动(体现全员参与)
□品质保证部负责“QCC”
□党委工作部负责“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
□综合管理部负责“六改善活动”
□产品开发部负责“零缺陷工程”
5.最高管理层要亲自组织,必须营造持续改进的工作氛围。
E、纠正和预防措施
1.规定解决问题的方法(4D/8D)
2.重复发生不合格的识别和应用8D方法解决
3.所有内外部发生的不合格必须彻底闭环
4.重大的纠正和预防措施输入管理评审
F、管理评审
1.ISO/TS16949管理评审计划
2.管理评审的输入及职能
3.ISO/TS16949管理评审准备
4.管理评审的实施
5.管理评审报告
6.导出改进计划
7.改进计划的实施和跟踪
8.保存日常各项会议的会议记录、纪要、以及工作安排意见。(如生产例会、质量例会、技术发展例会、销售例会等)
G、检验和试验状态
1.检验和试验的4种状态的规定
2.各种状态标识和场合的管理责任
3.状态区域的设定
H、不合格品的控制
1.不合格品的判定权限
2.不合格品的判定依据
3.不合格品反应计划(进货、过程、成品、产品审核、已发运产品)=控制计划
4.ISO/TS16949不合格品的可视标识和隔离
5.不合格品的处置权限(评审、判定、报废)
6.ISO/TS16949不合格品的处置分类(让步接受、降级使用、返工、返修、报废)
7.返工产品的控制(复检、可见返工痕迹的产品不允许销售给零售商)
8.返修产品的控制(复检、必须通知顾客并同意)
9.不合格品的定期统计分析(包括退货产品)
10.不合格品优先减少计划
11.重复不合格的识别、纠正预防的实施(见E、纠正和预防措施)
12.形成《月份公司质量分析报告》,提交最高管理层,召开质量例会。
I、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
1.计量管理人员的资格
2.委托外部检验和试验机构的资质证明
3.检验测量和试验设施的管理(包括台账管理)
4.检测设施的周期检定策划
5.周期检定的实施方法
6.使用有效期限的标识管理
7.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操作保养规定
8.必要的检定规程及校准记录(针对自检的器具)
9.量值溯源关系
10.量值失效的反应计划
11.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12.测量系统分析和判定
13.必要的纠正措施
14.试验室质量体系管理
J、进货检验和试验
1.质量判定的权限
2.进货检验试验指导书
3.可接受准则(C=O)
4.紧急放行规定(权限、职责、程序)
5.让步接收规定(范围、权限、职责、程序)
6.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
7.进货检验和试验的不合格品控制、缺陷收集卡
8.分承包方进货检验和试验数据传递给采购部门进行供货业绩评价的输入
9.固定的记录表式
K、过程检验和试验
1.不合格品判定的权限
2.操作者自检责任、检查员巡检和专检责任(三检制)
3.质量监控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4.过程检验试验指导书
5.可接受准则(C=O)
6.例外转序规定(权限、职责、程序)
7.让步接收规定(范围、权限、职责、程序)
8.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
9.不合格品控制(标识、隔离)
10.质量统计、缺陷收集卡
11.固定的记录表式
L、最终检验和试验
1.不合格品判定的权限
2.成品检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3.检验试验规范
4.可接受准则(C=O)
5.让步接收规定(顾客同意)
6.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
7.不合格品控制(标识、隔离)
8.质量统计、缺陷收集卡
9.固定的记录表式
10.全尺寸检验和功能试验指导书
11.全尺寸检验和功能试验计划
12.全尺寸检验和功能试验报告(自检和委托外部试验机构)
13.产品审核报告(见C3)
M、检验人员资质
1.持证上岗
2.检验知识技能定期考核
3.独立行使鉴别、报告、把关的检验职能
4.身体素质适合检验工作(如视力证明)
5.检验印章的可追溯性及其使用严肃性。
二、产品开发部
A、过程审核
1.ISO/TS16949审核员的资格(具备2年产品/过程开发工作经验)
2.过程审核年度计划和审核实施计划(按产品组)
3.过程审核提问表
4.审核实施(审核记录表、首末次会议记录等)
5.VDA6.3过程审核报告
6.不符合项纠正措施计划
7.纠正措施效果的验证
B、过程开发和策划
1.从公司产品中选出典型产品模拟开发一套APQP数据和资料
2.从公司产品各系列中分别选取某一型号产品作:
¨流程图→FMEA→控制计划→作业指导书
¨对工艺相同的产品在控制计划中附以引用清单
¨根据现生产出现的不合格以及缺陷问题进行P-FMEA的动态完善,并不断磨合生产控制计划。
3.过程能力CPK/PPK分析(针对特殊特性),目标稳定工序CPK≥1.33,不稳定工序PPK≥1.67
4.并对计量值安全特性制定升值计划CPK≥1.67。计数值特殊特性达到“0缺陷”目标。
5.针对顾客关心的项目、特殊特性制定并实施优先持续改进计划。
C、统计技术应用
1.在过程开发和策划(APQP)阶段确定统计技术的应用需求。
2.按照VDA6.1提问22所列的5个应用环节规定应用范围。
3.制定统计技术的应用指导书(重点是TQM的7种工具和方法以及QS9000的SPC参考手册)。
4.对使用者进行统计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掌握基础统计概念,如变差、能力、过渡调整等)。
5.定期检查统计技术的应用有效性。
6.防错技术一览表
D、产品安全性(关键特殊特性控制)
1.产品责任原则众所周知(制定宣传手册)。
2.15年存档责任便于“举证倒置”。
3.安全性产品应急计划。
4.安全性产品标识(全过程=文件、记录、现场)。
5.本企业产品缺陷后果所引起的法律责任和诉讼展示表。
E、制造过程控制
1.环境条件要求(V14.6、QS90004.9)
2.特殊特性的确定(QS90004.9.d1)见G条款
3.过程监控和作业指导书(V4.9.2、V13.7、V14.5、QS90004.9)
4.维持过程控制(QS90004.9)
5.机器能力和过程能力要求(V14.1)
6.作业准备的验证(V13.7QS90004.9)控制图和末件比较方法
7.特殊过程控制(V14.3、QS90004.9)
8.预防性维护保养的实施(V14.4、QS90004.9)
9.偶发性事故应急计划(V19.6、QS90004.9)供应中断、劳动力短缺、关键设备故障等
10.过程更改的控制要求(V14.2、QS90004.9)
11.外观项目的控制(V09.2、QS90004.9)
12.生产过程有效性评价(V14.7、QS90004.2.6.1)
F、技术文件控制
1.技术文件的总控清单;外来技术文件的总控清单。
2.技术文件的保管和责任
3.技术文件和资料的标识(图号/编号、更改、受控、存档责任件)
4.技术复制/分发/回收和借阅规定
5.技术文件的更改(更改权限、更改标识、相关文件的同步更改、版本状态一览表)
6.生产现场体系、技术文件的使用和管理
7.技术文件的存档管理
8.贮存条件(防火、防潮、防霉、防蛀、防损坏、防窃)
9.电子文件的管理规定
10.存档范围/存档期限的规定(一览表)
11.外來文件的评审核转化
12.存档及借阅规定
13.企业内部文件和顾客文件保密规定
14.无效文件的处理
15.体系、技术文件有效性定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