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企业卖专利,二流企业做产品,三流企业卖苦力。”
重资产的企业生存压力很大,资产精简是一种与风险投资或运作衍生企业截然不同的创新方式,而专利产业创新法就是一种纯轻资产的运作方式。
专利产业创新法,就是将专利本身作为一项产业,将创新研究成果申请专利保护后,纯粹地将专利作为产业运营、或者以专利运营为主的一种产业创新方法。
专利产业创新法的魅力在于,实际上不需要做很多具体的事情,只需拥有并操控主要的智力资产以及相关的无形资产,同时将在不能盈利的资产、工厂以及设备上的真实资金投资降到最少,以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
比如:内森·梅尔沃德(Nathan Myhrvold,前微软首席战略官和首席技术官,在微软任职13年,硅谷奇才)和爱德华·郑(Edward Jung,前微软首席架构师和高管顾问)在1999年共同创立了高智发明(Intellectual Ventures),专门从事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的开发和交易。高智公司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购买专利等方式,将专利进行组合打包,并将其转化成商业价值,向大公司授权并收取费用,年收入高达数十亿美元。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单纯经营知识产权的公司,如果在实际中没有密切涉及商品化与竞争的各个细节,它就很难继续创造新技术和新想法。最后,这些公司可以通过改进对知识产权的利用获得显著效益,但无论其利润看起来多么丰厚,通常也都只是边际利润。而这一公式的另一端——即被许可人——主要依靠从他人那里获得重要创新的专利使用权。这样容易产生大量无法预料的成本,给企业带来很多限制和不确定因素。
好的专利永远离不开好的技术,好的技术离不开产业,产业做好离不开规模化,产业规模化的发展又离不开各方资本的助力。但是,在这个闭环(如图7-7-1所示)中,不能脱离开这些中间环节直接把专利和资本对接,要做成“伪闭环式”的结构。
在实际操作中,应当让专利在资本市场上实现产融结合的商业、金融价值属性,把专利在全景图谱当中确定核心位置,通过科创基金、国家资本母基金带动社会资本进入,放大专利和产业链之间的效应达到金融属性的最大化,这也是专利的价值所在。
另外,还应全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三链联动,打造“从IP到IPO”的“又高又良”的硬核体系,打造创新引领奋力、专利布局给力、产业集聚发力、资本赋能助力的“四力模式”。
【案例7-7-1:高通公司利用专利产业创新法成为“巨无霸”】“专利就是竞争力!”这句话在依靠专利产业创新法的高通公司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985年,雅各布博士联合几个合伙人创建了一家专注于“高质量通讯”的公司,并将该公司命名为“高通”,他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此后,高通公司很快就拿到了美国军方的CDMA技术研发项目的一份合同,从而诞生了高通公司的第一批专利,在业内较早确立了CDMA基础及核心技术的专利优势,积累了数量、质量均领先全球的一批专利。
同时,高通公司充分利用核心技术的优势,向上下游全产业链延伸,通过自己研发的专利,自己做电信运营,做基站,做手机终端,集电信运营商、设备商、技术开发商、终端设备商于一体,几乎集合了整个产业链的所有环节。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通公司掌握了大量的3G和4G移动通信相关专利,并通过专利许可、专利标准化、将芯片和专利许可费进行捆绑销售等方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从而真正确立了高通公司的发展方向。合作方每销售一部手机,就要向高通公司缴纳一笔不菲的专利许可费,这里面包括CDMA专利的入门费和使用费,约占产品售价的6%左右。高通公司的专利运用策略迅速得到了回报,高通公司逐渐成长为一个依靠CDMA专利创造和运用的高技术创新型企业。
借助专利许可的高收益,高通公司进一步实现产业转型。其手机部卖给了日本京瓷公司,基站部则卖给了瑞典爱立信公司。即使是最核心的芯片技术,高通公司也是只研发不生产,高通公司只负责技术标准研发,并将主要精力聚焦于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从而使高通公司经历了从重资产到轻资产的蜕变。仅仅不到30年的时间里,高通公司依靠专利的力量,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初生牛犊”已经成长为业界的“巨无霸”。
在全球通信领域企业中,2013年高通公司市值一度达到历史高点1049.6亿美元,超过一直领先的英特尔公司的1035.01亿美元,站上世界第一。同年,在美国行业协会发布的报告中,全球电子硬件产业领域企业拥有专利排名中,高通公司的专利数量和质量位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