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

专利补贴的“罪”与“过”-专利里的经济学

2022-12-05 12:00:32  来源:专利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16

“专利创新魔方”系列文章——用经济学的理念去分析解读政府的制度、法律、法规和企业与专利相关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在深层次的角度理解专利,并充分掌握和利用好这个工具,并能够拨云见日。

关键词:激励预期 趋利行为 行业巨婴化

一、中国专利申请数量10多年遥遥领先的原因

11月21日,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最新发布的2023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WIPI)报告中显示,在2023年全球范围内的总共340万件专利申请中,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在2023年受理了159万件专利申请,这一数量与排名第二至第十三的12个主管局的总和相近。

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连续11年位居世界首位,这背后的原因,与中国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知识产权不无关系,但是与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发布之后大量的专利补贴政策有着更直接的关系。

在该《纲要》的“指引”下,国家、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为专利申请补贴,高新企业、税费减免纷纷与专利挂钩,专利申请数量一年几个台阶地出现了“世所罕见”的指数级的增长。

但是,这些补贴和政策给专利申请量带来快速“垄断”的同时,中国的科技创新是否也水涨船高地实现了同量级的增长呢?

我们应该看一下补贴和激励政策背后的经济学逻辑。

二、补贴和激励政策背后的经济学逻辑

经济学上说:激励,是引起一个人或一个主体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激励或惩罚的预期)。

补贴和政策的制定,撒胡椒面儿似的补贴的大量给予,导致了某些创新者因此改变了既有的成本逻辑,也导致了某些伪创新者和钻空子者们的一些收益逻辑,因此造成了人们在专利申请行为上的改变。

三、政策法规和补贴不是解决问题的句号

对于专利申请而言,政策法规和补贴不是解决问题的句号,很多排着脑袋出台的法规条款不是为创新引导画上了句号,而是画上了一个冒号“:”,不断解释和引申的冒号!

因为人类是一种趋理性的动物,他们会不断地寻找对自己有利的切入点,并且这种利益最好是短期就能变现的。

人类还是一种能动性的动物,每个人都会根据实时的政策对自己利益最大化有相应的针对政策。

这样,政府从有了专利受理就给奖励,到授权给奖励,再到只给不高于官费一半的奖励……无奈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每一个出于良好愿望而制定的政策,很多时候都会给创新带来很多负面的、甚至是有害的效果。

四、专利补贴带来的危害

香港大学知识产权法助理教授赖安·沃伦(Ryan Whalen)曾说:“如果潜在的知识产权很有价值,其自身的专利应该是促使个人或公司申请专利的充分诱因,补贴实际上冒着扭曲这些诱因的风险。”

从经济学角度上讲,专利本来就是给发明人一种付出一定成本之后获取垄断性收益的一种“福利”,如果连这种成本都不需要付出,甚至因为成本的补贴而获利,一是会造成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发明人双重获益),二是丧失了专利制度本身的初衷。

当然,政府补贴在创新激励还是会有一定的贡献,但其激励效果仅在创新发展水平较差的地区和个体上有所体现。

作为一个行业老兵,环顾四周,政府补贴和政策激励没有起到想要效果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第一:钻空子行为。很多人发现了政策的漏洞,通过领取申请补贴的形式“实现了致富”;

第二,养懒汉效应。大量的补贴和补助导致发明人不去为了后期的转化落地前期布局,即使有新的发明创造也因此变成了“僵尸专利”“沉睡专利”;

第三,撒芝麻盐问题。《纲要》制定补贴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创新,但是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没有针对性,导致很多工业欠发达地区为了把补贴资金花出去,只能申请大量“垃圾专利”;

第四,所托非人。欠发达地区没有idea怎们办,有些地方(如安徽)等地就诞生了一种代理机构——编案子专业户,我帮你编案子完成专利申请量指标,你把政府补贴通过第三方转给我代理机构,从而实现“套利”;

第五,无必要的维持行为。本来专利法的立法本质是,你不需要维持的专利贡献给社会供大家使用,而政策制定了专利维持年限多少年以上的有补贴,就会导致大量的垃圾专利被纳税人的钱转化成的补贴来浪费着。

第六,导致行业退步。因为政府补贴的存在,出了上述第4条的无良代理机构,还有很多发明人自己撰写专利,这样一是导致专利撰写质量会受影响,二是导致一些专业专利代理机构因为“劣币驱逐良币”行为到越来越少,高水平人才也不会再持续进入这个行业,最终导致行业的退步。到最后,真正能够为创新者保驾护航的专业的专利代理机构也会越来越少。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