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创新魔方”系列文章——用经济学的理念去分析解读政府的制度、法律、法规和企业与专利相关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在深层次的角度理解专利,并充分掌握和利用好这个工具,能够拨云见日、简单了解事件背后的经济学逻辑,跨越职业成长过程中的焦虑、孤独、迷茫,尽快帮读者找到希望和方向。
关键词:专利服务 一站式 一条龙 亚当斯密 分工
专利服务是一种法律服务产品,本质上是法律和服务的交集,我们的很多专利代理师和专利律师往往执念于技术和法律,而忽略服务的本质;往往骄傲于专业,而很少低下头来聆听客户真实需求的声音。
很多专利服务机构开始创新,提出了“一条龙式服务”“全链条服务”“一站式服务”等口号。
比如,某凡提出了“一站式搞定”、某浩提出了“万事不用找别家”、某源提出的“一体式服务”、某软提出的“互联网+一站式”等宣传语都是基于此。
但是,笔者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后,认为这种“一条龙”服务有利有弊。
一、专利服务业的分工
经济学中的“分工”,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开篇中就写道:“劳动生产力最大的进步,以及劳动在任何地方的运用中体现的大部分技能、熟练度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任何一个领域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都需要分工,法律服务行业、专利服务行业也不例外。
而这几年,在专利服务行业,对与发明人对接、流程、检索、分析、撰写、答复、诉讼、无效、翻译等工序进行了分工拆解,以及专利代理师、专利工程师、专利分析师、诉讼代理师、出庭律师等专业角色的分工拆解,大大降低了法律服务成本。
二、机构喜欢一条龙服务的原因
“法律服务最大的成本在于客户的信任成本。”
因此,虽然“一条龙服务”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分工理论相矛盾,但是能获得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
专利服务机构获取一个客户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解决初始信息不对称和相互信任等的问题。
服务机构因此提出一条龙服务,
想通过已获得的信任能够在垂直链条的多业务服务已经获客的客户;
想通过已获得的信任借此与该一个已获客客户的多业务线或多公司引流;
想借此机会加强品质管理,防止客户流失,在获得信任之后能够适当提高服务单价;
想不止只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否则无异于丧失了其他专业的竞争机会,拱手让出了大部分的业务阵地。
但是,一条龙服务带来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一条龙服务难以保障每个细化的细节都是最优秀的;
第二,一条龙服务会导致自己的服务没有特色;
第三,一条龙服务的同时,一定要进行专业分工,还必须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
第四,如果市面上的法律服务被不符合分工定律的“一条龙”机构给垄断了,会给服务购买方后期带来缺少最优选择权的风险。
三、人才喜欢一条龙服务的原因
“任何一个领域的顶尖人才都不认为自己只属于一个领域,法律服务领域的人才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大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该领域的全能人才。”
很多专利代理师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和能力的增长,不希望一直从事一个工种,想做更高端、更高大上的诉讼等业务。
这其中的原因,一是专利服务机构内部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多能型”人才往往比“深入型”人才发展前景更好、薪资待遇更高。
第二,是很多专利代理师没有想明白,高质量的客户需要的是更垂直的行业细分服务,即使是想全方位发展也是要追求“一专多能”,况且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了解全方位业务的管理岗位。
总之,在笔者看来,在专利服务行业,随着大浪淘沙,越来越多小而美、专而精的专利公司会被市场接纳和欢迎,它们可能规模不大,但是做得很精致,可能不能“一条龙服务”,但某一块业务可能会是一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团队也相对稳定。
同时,越来越多的在某一领域(检索、撰写、诉状、出庭)等非常精深,背后有一个配合默契团队的个人会破囊而出,不光服务机构需要这些人,客户也会需要这些人。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标签: 专利里的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