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DA6.3-2023版正式版红皮书变化说明
背景介绍
德国汽车工业推崇的VDA6.3已成为业内过程审核的标杆。新版的VDA6.3-2023发布后,大家有很多关注的问题及困惑。
2023年1月,VDA QMC发布了“VDA6.3 过程审核” 2022版红皮书,这将意味着VDA6.3第4版正式颁布。
作为全球汽车行业“标志性”的过程审核标准,VDA6.3过程审核用以识别组织在设计开发和生产阶段中特定产品和过程风险,且作为评估质量能力的重要方法已经建立了近25年。
VDA 6.3将重点放在过程和产品上,而不是放在体系上,VDA 6.3过程审核亦可集成应用到组织的QMS中,有助于组织对 IATF 16949要求的实现。
VDA 6.3过程审核是VDA 卷6 的一部分,关于VDA 6.X 新的系列标准如下:
1. 增加了 VDA 6.8 物流过程审核
2. 增加了 VDA 6.6 其他服务过程审核
3. 6.x架构布局图在编排上发生变化
本次VDA6.3过程审核的改版是对2016版VDA6.3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明确了VDA6.3的特点:
—一种分析过程的结构化方法
—一种评价和打分系统
—清晰的降级规则
—识别特定的产品和过程风险(所谓的“*提问”,即标有星号的提问)
—清晰呈现过程评价结果(A、B或C)
—类似产品和过程结果的广泛可比性
—在授予合同之前,评价新供方、地点和技术适用性的潜在供方分析
—关注产品和过程,而不是体系
变与不变
01:VDA6.3-2023新版的变化
变化点(2016-2023)
1. 提问表中考虑了软件相关方面。
2. 与VDA方法进一步协调,即ASPICE和新零件的成熟度保证(VDA-MLA)。
3. P3和P4中增加了有关采购活动的要求。
4. 规范了审核员资质(软件知识)。
5. 增加了关于进行远程审核的说明。
6. 删除了第4章(“审核过程”),因为其内容已包含在ISO19011中。
7. 删除了第8章(“服务过程审核”)。
8. 删除了第10章(“最佳实践/经验教训”)。
9. 省略了运输和零件搬运评估(EU7)。
10. 在某些情况下,重新定义了具有特殊意义的提问(*问题)。
11. 重新分配了一些潜在供方分析的提问。
12. 为所有VDA卷建立一个综合的在线词汇表。
13. 编辑性修订。
保持不变(2016-2023)
1. 总体评价的分级系统(A、B、C)
2. 提问表的结构
3.单个问题的评分模型(10-8-6-4-0)
4. 过程要素P2-P7的适用性
5. 乌龟图模型
6. 降级规则
2023年新版变化,相信新版VDA6.3:2023版更适应于汽车行业的项目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持续改进。
02:高效的过程审核的逻辑和方法
过程审核是什么?
新版的VDA6.3给出了清晰明确的定义。VDA6.3是对开发和制造实物产品过程的质量能力的评定, (如适用)包括嵌入式软件。
但实际运行中,很多组织仍然没有有效地应用过程审核的方法,对实物产品的质量能力进行审核判定并结合其偏差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
这一方面是由于审核员对过程审核的目的和意义没有完全了解,缺乏有效的审核逻辑;另一方面,产品及过程的具体知识的缺乏也导致部分审核员难以对具体产品的质量能力做出准确的判定。
增值的过程审核要求审核员不但关注“过程审核”本身的体系建设,理解VDA6.3每一个提问具体要求的定义、含义,更要根据VDA6.3要求,结合产品和过程(工艺)的知识,对产品及其过程的质量能力做出精准判定。
不仅如此,审核员需要提出产品能力的“偏差”,提出具体的改进事项,以“赋能”过程使其具备能力。
03:VDA 6.3 审核模型
关于变更
VDA6.3 2023版对变更的要求再升级
古语有云:“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所以变更一定要格外慎重,格外慎重。
产品和过程的变动也需要格外慎重,因为极易产生各种风险。VDA6.3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P2.2*/P2.3/P2.6*/P3.5/P5.2/P6.1.5*/P6.3.1/P6.6.1等提问中对于变更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
最新的VDA6.3 2023版对变更的要求再次进行了升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升了与变更有关的提问的重要度
与变更有关的提问P2.2变为了星号提问,与变更有关的提问P6.1.5*变为了P1潜在供方分析时需要关注的提问。
2、提问P6.1.5*中对于变更的要求进行了升级
当产品和生产过程发生变更时,VDA6.3 2016版仅要求在必要时执行PPA(Production process and product approval,生产过程和产品批准,详见VDA2)批准放行,而VDA6.3 2023版则要求必须执行PPA批准放行,且强调使用的材料/软件必须是放行的版本。
3、提问P6.4.1*中为防止设备参数的随意变更提出了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设备参数的变更管理变得更加重要。VDA6.3 2023版提问P6.4.1*中新增了要求:
必须保护对过程有影响的参数和软件,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易经》中写到:“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意思是说任何事情,一变动就会产生吉凶。南怀瑾先生说:“凡事一动,吉的成分只有四分之一,而坏的成分有四分之三。”所以但凡变动都要格外慎重。
案例大纲
VDA6.3-2023过程审核课程内容
2023版相较2016版的变与不变介绍
过程审核思路解析、审核提问表的用法说明
P2项目管理的相关流程标准和关注重点
P2潜在风险分析讨论
场景案例(或按客户实际产品/过程案例)讨论:
#1 某整车厂对一个一级供方(Tier 1)做VDA6.3过程审核,主要开发和生产VCU(整车控制器),在审核中关注“P2项目管理”。
#2 按顾客要求,由公司管理层组织进行一次内部过程审核,对CTP动力电池在新项目框架内重点审核“P2项目管理“。
P3/P4产品/过程开发的策划/落实的相关流程标准和关注重点
P3/P4潜在风险分析讨论
场景案例(或按客户实际产品/过程案例)讨论:
#1 某SQE对一家供方对产品开发进行VDA6.3过程审核。该公司是制造新能源汽车EDU驱动电机的跨国企业,研发在德国,生产在中国。
#2 某三方审核员受客户委托对一家供方进行产品和过程开发的VDA6.3过程审核。该公司大规模制造动力电池的散热器,正在对策划活动的落实开展审核。
P5供方管理的相关流程标准和关注重点
P5潜在风险分析讨论
场景案例(或按客户实际产品/过程案例)讨论:
#1 假定你在为汽车行业生产新能源动力总成的供方进行过程审核。临近生产过程和产品批准(PPA/PPAP)了,你作为SQE去审核其中的子过程——IPU(三合一电力模块)组装测试。
P6生产过程分析的相关流程标准和关注重点
P6潜在风险分析讨论(按不同材料组或工艺分组)
场景案例(或按客户实际产品/过程案例)讨论:
#1 假定你是某家生产转向系统公司的质量经理,基于VDA6.3标准,生产启动3个月后,管理层委托你去评价项目移交到生产的过程。
P7顾客关怀、顾客满意、服务的相关流程标准和关注重点
P7潜在风险分析讨论
场景案例(或按客户实际产品/过程或体系案例)讨论:
#1 如果你在一家生产热管理(空调、冷却)系统的供方处进行一次过程审核。审核时与质量经理谈及缺陷件处理,该负责人向你介绍了“FFA(现场失效分析)”管理流程。
P1潜在供方分析/P1报告
培训过程中特定问题的答疑解惑和解决方案的推荐
通用部分 课程结束
★课程总结
★答疑
适宜对象
IATF16949内审员、现有VDA6.3内审员、第二方审核员、管理者代表、设计工程人员、工艺技术人员、质量人员、采购人员、供应商管理人员、对VDA6.3感兴趣的朋友。
● 基本掌握过程审核知识,编制过程审核文件;
● 按VDA审核方式进行内部审核,发现不符合的地方,提升自己公司的产品质量和过程能力;
● 正确运用过程审核知识对供应商进行审核,提高供应商管理水平。
答 疑
Q1、过程审核就是根据提问表一个一个的去问,让对方提供证据,这个是过程审核吗?
这是典型的“条款式”的审核。这样的过程审核很难达到增值的目的。
过程审核的目的在于评价产品及其过程的质量能力。审核员需要从专业的角度理解产品及其过程,分析构成产品及工艺的风险点,结合VDA6.3的要求,制定审核的方向及逻辑。
过程方法是指导审核过程的有力武器。实战中使用“乌龟图”进行风险识别,并基于风险的思维制定审核逻辑。
Q2、VDA6.3中的提问表可以直接拿来作为审核的检查表(Checklist)吗?
这不是一个好的做法。
正确的做法是, 根据你的专业知识,先识别产品及过程的风险(乌龟图是个很好的实践), 结合VDA6.3 的最低要求, 增加知识库中的专业问题(这个尤其重要),然后开发有针对性的检查表。
Q3、客诉发生后,组建团队、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报告,这个过程中是否也可以作为过程审核的过程?
当然可以。
事实上,VDA6.3 的审核时机就包括基于事件的审核。
出现客户投诉时,利用过程审核的方法找出过程的薄弱环节,指导过程能力的改进方向,以达成增值审核的目的。
而且,这种“基于事件的审核”非常有利于审核员的审核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Q4、如果供应商同类的质量问题反复出现,审核需要关注哪些方面?
基于CAPD的审核逻辑,如果问题再发频繁,基本上可以断定“A”的环节是审核的重点。
组织的改善方法(“A”的环节)是否有效?问题的分析是否有效?比如FFA(现场失效分析);问题解解决的方法(8D,5WHY)是否被正确理解及应用?“防错”的使用?资源的匹配,职责权限是否合理?
这些风险区域将是审核的重点。
Q5、新产品在投产时进行过程审核,售后的数据还没有,怎么评价?
过程方法要去基于风险进行审核。所以审核的第一步当然需要了解产品及过程的风险。
如果新产品尚未投产,审核员需要了解以前同类产品及工艺的风险或实际的问题点;也需要利用你的工艺知识及逻辑,对未来的风险及潜在失效(FMEA)进行预判。
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及风险也是审核员应当重点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