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贯标

两化融合贯标认证企业

2024-02-29 09:18:40  来源:两化融合贯标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0

两化融合贯标认证企业是指通过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将技术进步、组织变革、流程优化以及数据分析利用等转化为企业的新型能力,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规避企业信息化建设常见问题和风险,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企业。这些企业需要遵循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标准,经过评审认证后,才能获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评定证书。

一些知名企业,如江西万年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江西省汉氏贵金属有限公司、晋西春雷公司等,都已经通过了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评定,并获得了相应的认证证书。这些企业通过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提升了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优化了生产流程,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此外,两化融合贯标认证企业还可以享受政府的资金奖励等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未来,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加入到两化融合贯标认证的行列中来,推动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企业围绕其战略目标,将信息化作为企业的内生发展要素,夯实工业化基础,推进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充分挖掘资源配置潜力,不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过程。

两化融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达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一、两化融合贯标的条件

1、具备一定规模和基础的工业化水平。

2、财务的持续保障:两化融合需要公司进行资金保障,要求企业近两年对信息化工业化有持续的资金投入(包括生产设备、信息设备、服务器等)。

3、企业正在使用的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含手册、控制程序、记录文件)和公司各部门制度整套电子版。

4、企业信息化建设

常见的信息化软件包括: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ERP(企业资源管理计划系统)、PLD/PDM(企业产品设计研发生命周期管理的软件)、设备安全管理软件(煤矿、化工行业安全保障设备管理类型的软件)、外贸订单销售管理(进行销售管理的软件)、其他企业特有的能提高生产力,降本增效的各种信息化系统运行全流程图片及系统操作界面截图展。

二、两化融合等级评定

两化融合贯标等级分为5个级别,其中A级最低,5A最高,但是目前能够认证最高等级是3A级别,4A、5A等级暂时无法认证。

1 规范级A级

1.开展了信息(数字)技术应用,大部分达到了无纸化办公;

2.信息化系统能对企业流程进行管控

3.流程之间形成连通(例如MRP运算、系统计时计件直接连通财务数据)

2 规范级A级

1.在A级基础上,可以达到某些模块的KPI计算,且能够按月稳定或者提升(库存周转率、资金周转率、采购合格率、到货及时率等。

3 领域级AAA级

1.开展了信息(数字)技术应用,大部分达到了无纸化办公;

2.信息化系统能对企业流程进行管控

3.流程之间形成连通(例如MRP运算、系统计时计件直接连通财务数据)

4 平台级AAAA级

1.在AAC的基础上,能够创建上下游客户的共享平台,通过信息化的方式达到客供件管理、外协管理、远程外协下单、沟通URL链接等形式。

5 生态级AAAAA级

1.要求整个供应链(包括和产品相关的无限级供应商、外协厂商)都可以达到A级以上的两化融合标准。

2.达到系统统一化、监管统一化、监控统一化, 整个生态链呈综合平台式操作。

三、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贯标的好处

1、转型升级

传统企业在如今的市场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进行两化融合贯标是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引导企业实施运营体系变革,为企业构筑信息时代核心竞争力提供体系方法。

2、实力认证

企业两化贯标既是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的直接体现,又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一项认证 (国家级工信部资质认证),若成为国家级工信部两化融合贯标示范企业,还能够起到行业的引领示范效应,对企业品牌影响力的传播极具价值,彰显实力。

3、政策支持

大部分省市对开展两化融合贯标的企业给予贯标奖励,开展两化融合贯标的企业有利于得到政府政策支持

4、增信提升

两化融合贯标资质将逐步成为银行金融机构授信、供应商遵选与评价、销售授信、招标投标、投资机构投资决策、社会组织的企业评奖评价、中央企业信息化考核、各类企业社会评价重要依据。

5、提升管理

通过咨询诊断及制度优化,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以信息化工具规范企业发展

6、团队建设

构建基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理念的团队,明确人员角色、职责及考核指标,使团队人员具备快速高效、责权清晰的团队协作能力,全员两化融合意识提升。

7、规避风险

通过顶层设计和运营体系,规避企业信息化建设常见问题和风险,护航企业良性发

8、竞争优势

以新型能力的培育作为两化融合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将技术进步、组织变革、流程优化以及数据分析利用等转化为企业的新型能力,提高竟争力。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