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如何提升标准编制质量

2024-03-30 15:42:10  来源:企业管理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0

标准编制质量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标准的制定过程、内容表述、审查把关以及编制说明等。以下是一些关于标准编制质量的主要考虑因素:

遵循原则

制定过程的严谨性:在标准立项前,应充分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标准起草过程中需要搭配合适的人员,具备编写标准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并与各方人士和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此外,还应充分检索相关的文献,包括技术、法律、相关标准和标准化方面的书籍等,以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内容表述的规范性:标准的内容框架、引导语、悬置段、列项、图、表、公式、附录等表述应规范准确,技术内容表述的清晰度和准确性直接影响标准的质量。编制说明作为标准的重要配套文件,应满足解释性、正确性、追溯性要求,内容不应过于简单,应包含标准编制背景资料分析及技术数据确定依据等内容。

审查把关的严格性:在标准的技术讨论会或审查会上,需要对标准内容进行确定,并确保各方代表对标准内容达成共识。然而,有时会出现会议审查把关不严的情况,如参会人员代表性不强或选派工作经验不足的年轻同志参会,这会影响标准内容的确定。

意见汇总与技术问题处理:在企业标准编制过程中,对“意见汇总表”的整理、归档工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在编制及讨论过程中对有争议的技术问题应作正规记录,以确保编制组是否修改到位有据可查。

对标准立项要进行充分论证

标准存在问题,往往不是出现在审查的时候,而是出现在立项的时候。现在许多标准之所以存在问题,都是因为在立项时没有经过充分考虑,在审查时考虑为时已晚。在标准立项前,要充分论证这项标准是否该立项。具体而言,需要充分考虑以下问题:该项标准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客观条件是否成熟;有哪些标准与这些问题有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制定多少项标准,是一个系列标准,还是一个标准分若干个部分;国际上有没有可参考的材料;我国有无相应的经验;需要投入多少人力和物力;除了起草单位,还有哪些部门将应用该标准;这个标准制定出来有哪些部门关注,和这些部门有怎样的利益关系。上述问题都是要分析考虑的。

标准起草要搭配合适人员

标准起草小组不论由几位人员组成,这些人员组合后应具备以下条件:对技术内容熟悉,标准起草人应该对技术熟悉而且有一定的标准化知识,对标准方面的运行规则有一定的了解。要有一定的文献检索能力,因为不仅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各行业所确立的行业规范和标准情况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标准起草人有相应的检索能力。编写文件要有较强的逻辑性,要具备编写标准的能力;要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标准不纯粹是写在书本上的东西。在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地与各方人士协调,与相关部门协调;要能够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要有较强的责任心,不能把一些国际标准或别国的标准翻译后,直接把翻译的文本作为标准。

要充分检索标准有关文献

在起草标准前,要全面检索相关的文献,找到与本标准有关的文献后,认真分析并找出本标准可直接引用的内容。具体应检索以下方面的文献:有关技术、法律方面的文献,相关标准和可以直接引用的标准,标准化方面的书籍等。涉及标准化方面的书籍和标准要考虑以下方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或国外有关行业、协会等发布的文献(标准)等。

拟定征求意见稿和标准编制说明,并广泛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应在有关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内容应先进、可行。标准文本应符合标准编写要求,标准编排逻辑性强,语言简练。在准备征求意见稿的同时准备好编制说明。编制说明中的内容应符合国家标准有关管理办法中所列的项目。无论采取邮寄还是网上征求意见的方式,都应将征求意见稿和针对该征求意见稿的编制说明同时送交被征求意见对象;对于回复的意见要认真分析,做好意见汇总,并修改征求意见稿,在修改征求意见稿时要修改编制说明,使其与征求意见稿相配套;要对所提的意见进行相应的试验验证;意见基本统一,并不太可能产生颠覆性意见时,准备送审稿及相应的材料。

标准审查会

审查人员要有代表性,要有各有关方面的单位代表;应按规定提前将送审稿、意见汇总处理表、编制说明送到审查人员手中;会议人数要符合规定;会议主持人要了解标准审查会的基本要求;要允许审查人员对标准内容持保留或反对意见,如有保留或反对意见,应将有关情况如实写入会议纪要。会议纪要虽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参会代表名单、主持人、会议时间、地点、对标准的评价、标准水平、要求修改的意见等应明确表述,尤其是对该标准审查后的结论性意见,一定要明确。对于标准的不同看法,也应在纪要中表示清楚供审批部门考虑;起草人员应认真听取审查会的意见并按会议纪要要求修改送审稿;函审时应如实总结函审意见,技术委员会应做好函审结论。应将修改后的送审稿形成报批稿,及时上报。

综上所述,标准编制质量涉及多个环节和方面,需要从制定过程的严谨性、内容表述的规范性、审查把关的严格性以及意见汇总与技术问题处理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标准编制的质量,为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