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后服务认证

招标文件要求提供 GB/T27922 售后服务体系认证,真的合理吗?​​

2025-06-12 10:28:50  来源:售后服务认证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1

招标文件要求提供 GB/T27922 售后服务体系认证,真的合理吗?​​

在各类招投标活动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招标文件里要求投标企业提供 GB/T27922 售后服务体系认证。这一认证似乎成为了衡量企业售后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尺,但仔细探究,其合理性值得商榷。​

GB/T27922 售后服务体系认证简介​

GB/T27922 - 2011《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是我国首个全国性全行业服务类认证标准,由国家商务部推荐、国家认监委批准,自 2​

012 年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该认证采用评分制,满分 100 分,从售后服务体系、商品服务、顾客服务等多个维度对企业进行评估,根据最终评分结果划分为达标级(70 - 79 分)、三星级(80 - 89 分)、四星级(90 - 94 分)、五星级(95 分及以上)四个等级 。其目的在于规范商品售后服务,提升服务质量,保护消费者权益,同时为企业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提供科学参考。​

招标文件要求该认证存在的不合理性​

对中小企业构成限制​

资源与规模门槛:要达到 GB/T27922 认证标准,企业在服务资源配置上需投入大量成本。例如,在人力资源方面,需按服务管理人员总数的 10% 配置售后服务管理师,负责对售后服务工作的管理和对售后服务活动的指导 。这对于人员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而言,可能会造成较大的人力成本压力。在物力资源上,企业要有足够的服务网点覆盖商品销售区域,并能对服务网点进行有效管理,这可能涉及到大量的场地租赁、设备购置等费用。许多中小企业受资金、规模限制,难以达到这样的资源配置要求,从而在招投标中处于劣势,这实际上构成了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性或限制性条款。2认证费用负担:申请 GB/T27922 认证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包括认证申请费、审核费、咨询费(若企业寻求咨询机构帮助完善体系)等。对于利润微薄、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来说,这笔费用无疑是一项不小的开支。而且,认证有效期为三年,期间每年还需接受认证机构的监督审核,这也增加了企业的持续成本投入。相比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承担这些费用时更为吃力,进一步削弱了其参与招投标的竞争力。​

与采购项目实际需求脱节​

行业差异考量不足:不同行业对于售后服务的需求和重点差异巨大。例如,对于一些简单的办公用品采购项目,其售后服务主要集中在产品退换、维修响应速度等基本层面,并不需要复杂的售后服务体系。而 GB/T27922 认证标准是一个通用性标准,适用于各类生产和销售有形商品以及提供无形服务的企业 。将其作为所有招标文件的必备要求,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采购项目所属行业的特殊性,可能导致一些能够满足项目实际售后服务需求的企业,仅仅因为未获得该认证而被排除在外,而一些获得认证的企业,其服务能力未必与采购项目的实际需求精准匹配。​

项目规模与认证等级不匹配:在一些小型采购项目中,招标文件却要求企业具备高等级的 GB/T27922 认证,如五星级认证。对于小型项目而言,过高等级的认证要求超出了实际需要,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企业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可能会在认证上投入过多精力和成本,而这些投入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对项目更好的服务。相反,一些企业虽然没有高等级认证,但凭借其灵活的服务机制和对小型项目的专注,可能更能提供贴合项目需求的优质服务。​

认证本身存在局限性​

评分标准的主观性:尽管 GB/T27922 认证有明确的评分标准,但在实际审核过程中,部分指标的评价存在一定主观性。例如,在客户关系维护方面,对于客户满意度调查结果的评价,不同审核人员可能由于理解和判断标准的差异,给出不同的评分。这就可能导致一些企业虽然在实际售后服务中表现良好,但因审核人员的主观因素未能获得理想的认证等级,从而影响其在招投标中的竞争力。反之,一些企业可能通过一些表面功夫在认证中获得较高分数,但实际服务水平却未必与之相符,这使得认证结果的公正性和可靠性受到质疑。​

认证时效性问题:市场环境和企业的服务能力是动态变化的。GB/T27922 认证证书有效期为三年,在这三年期间,企业的售后服务体系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发生改变,如业务调整、人员变动、市场竞争加剧等。而认证机构的监督审核往往难以做到实时、全面地跟踪企业服务能力的动态变化。这就可能出现一种情况,企业在获得认证时服务能力达标,但在证书有效期内,由于自身经营问题或市场变化,其实际售后服务水平已经下降,却依然凭借证书参与招投标,这对其他投标企业和采购方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相关法规依据​

《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 87 号)第十七条明确规定: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不得将投标人的注册资本、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从业人员、利润、纳税额等规模条件作为资格要求或者评审因素,也不得通过将除进口货物以外的生产厂家授权、承诺、证明、背书等作为资格要求,对投标人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 。GB/T27922 认证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其对企业规模、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要求,可能会变相成为对中小企业不利的评审因素,违反了上述法规精神。​

案例分析​

某地方政府的一个小型环卫设备采购项目,招标文件要求投标企业必须具备 GB/T27922 五星级售后服务认证。当地一家小型环卫设备生产企业,虽然在本地市场拥有良好的口碑,能够快速响应客户的售后服务需求,但其由于规模较小,尚未获得该认证。而参与投标的几家大型企业,虽然拥有五星级认证,但在该地区的售后服务网络覆盖并不完善,实际服务响应速度也较慢。最终,小型企业因不满足认证要求被排除在外,而中标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售后服务问题频发,未能达到采购方的预期。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招标文件不合理地要求 GB/T27922 认证,可能导致优质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而获得认证的企业未必能提供符合项目需求的服务。​

合理的替代方案​

定制化售后服务要求

采购方应根据采购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定制化的售后服务要求。例如,对于电子产品采购项目,可以明确要求企业提供在一定时间内的免费上门维修服务、故障响应时间不超过 X 小时、备品备件的供应保障期限等具体可量化的指标 。这样的要求更具针对性,能够直接筛选出真正具备满足项目售后服务能力的企业,而不是单纯依赖一个通用性的认证标准。​

售后服务方案评审​

要求投标企业提交详细的售后服务方案,包括服务团队构成、服务流程、应急处理机制、客户反馈渠道等内容。组织专业的评审团队对这些方案进行评审,根据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完整性以及与项目需求的匹配度进行打分。这种方式能够更全面地考察企业的售后服务规划和执行能力,避免因认证的局限性而错过优秀的企业。​

结语​

招标文件要求提供 GB/T27922 售后服务体系认证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可能对中小企业造成限制,与采购项目实际需求脱节,且认证本身存在一定局限性。采购方在制定招标文件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采用更合理、更具针对性的方式来筛选具备优质售后服务能力的企业,以确保采购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服务质量的有效保障。​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