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合同重信用

守合同重信用证书可以作为评审因素吗?替代方案+地方实操指南

2025-10-19 11:08:26  来源:守合同重信用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0

一、核心结论:证书不可直接作为评审因素,公示状态与信用报告可替代

“守合同重信用证书可以作为评审因素吗” 是招投标与政府采购领域的高频争议点。2025 年最新政策明确:原纸质 / 电子证书不得作为评审因素,但经官方公示的 “守重” 信用状态或合规信用报告可纳入评审体系。这一规则源于国家发改委发改财金〔2025〕565 号文件要求 ——“全面取消行政认定证书作为资质评审依据,推行信用信息公示结果替代”。例如浙江省 2025 年招投标项目中,“省级守重公示企业” 可获信用分加分,而直接提交旧证书将不被认可。

二、政策依据:3 类文件界定评审因素的 “可用与禁用” 边界

企业对评审资格的困惑源于政策迭代,以下 3 类核心文件清晰划定规则红线与合规路径:

文件名称 / 文号

发布单位

评审因素相关核心条款

对 “守重证书” 的明确态度

长尾词关联

发改财金〔2025〕565 号

国家发改委

不得将行政认定类证书作为评审加分项,可采信官方信用公示结果

明确禁用,列为 “违规评审因素”

守重证书 评审禁用 文件 2025

《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

财政部

评审因素应与采购需求相关,可包含信用状况指标

支持信用状况作为评审因素,排斥证书本身

政府采购 守重信用 评审依据

《浙江省 “守合同重信用” 企业公示办法》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

公示结果可作为市场交易、招投标等活动的信用参考

公示状态等效于原证书,可作为评审加分项

浙江 守重公示 评审加分 2025

关键解读:国家层面文件从 “禁用证书” 到 “启用信用” 形成闭环,地方文件则明确公示结果的评审效力 —— 如杭州市萧山区 2025 年 “守重” 申报通知强调,公示通过企业可在招投标中享受信用权重倾斜。

三、地方执行差异:2 类典型模式下的评审因素实操

2025 年各省基于政策自主探索形成两种主流评审模式,直接影响企业申报与材料准备:

(一)模式 1:公示状态直接加分(以浙江为代表)

  • 评审因素:省级 / 市级 “守合同重信用” 企业公示状态(需在浙江省企业信用公示系统可查)。
  • 加分规则:AAA 级公示企业加 3 分,AA 级加 2 分,A 级加 1 分(适用于工程建设、政府采购项目)。
  • 典型案例:宁波市某市政工程招标中,3 家 AAA 级公示企业因信用加分脱颖而出,提交旧证书的 2 家企业未获加分。
  • 操作要点:投标时需提供公示页面截图(含查询网址、公示有效期),并标注公示等级与发证机构。
  • 长尾词关联:守重公示状态 招投标加分 2025

(二)模式 2:信用报告替代评审(以安徽为代表)

  • 评审因素:“信用中国” 出具的《合同履约信用专项报告》(需包含近 3 年履约率、纠纷处理结果)。
  • 评审标准:履约率≥95% 且无合同欺诈记录的企业,纳入 “信用良好” 序列,同等条件下优先中标。
  • 政策依据:安徽省市场监管局明确 “停止公示后,以信用报告作为唯一评审参考”。
  • 操作要点:登录安徽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申请报告,需提前 1 个工作日办理,确保报告含二维码核验标识。

四、企业实操指南:3 类场景下的评审材料准备方案

(一)场景 1:参与浙江、广东等 “保留公示省份” 招投标

  1. 前置动作:通过 “浙江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公示申报系统”(https://szxt.zjamr.zj.gov.cn/)完成年度公示申报,确保状态为 “正常公示”。
  1. 评审材料
    • 公示页面截图(需显示企业名称、等级、公示起止时间);
    • 公示状态查询路径说明(标注省级平台 “守重专区” 入口);
    • 若为 AAA 级,补充行业地位证明(如行业协会排名)。

(二)场景 2:参与安徽、江苏等 “信用报告替代省份” 政府采购

  1. 前置动作:登录 “信用中国” 地方分平台,申请《合同履约信用专项报告》,需上传近 3 年主要合同扫描件。
  1. 评审材料
    • 带核验二维码的信用报告原件;
    • 履约率计算说明(需与合同台账数据一致);
    • 信用修复证明(若有历史失信记录已修复)。
    • 长尾词关联:守重信用报告 政府采购 评审材料 2025

(三)场景 3:跨区域投标(如浙江企业参与安徽项目)

  • 合规方案:同时准备浙江省公示状态截图与 “信用中国” 专项报告,按采购方所在地规则取舍 —— 安徽项目以信用报告为主,浙江项目以公示状态为主。
  • 风险提示:避免仅提交旧证书,可能因 “材料不合规” 被否决投标。

五、5 大常见误区:破解评审因素认知偏差

(一)误区 1:“有效期内的旧证书还能加分”

  • 真相:2025 年过渡期政策明确,旧证书仅可作为 “历史信用参考”,不得单独作为加分依据,需搭配最新公示状态或信用报告。

(二)误区 2:“公示状态和信用报告可同时加分”

  • 真相:多数省份规定 “二选一”,如浙江省明确 “仅认可公示状态加分,信用报告作为辅助核验材料”。

(三)误区 3:“县级公示企业也能在省级项目中加分”

  • 真相:加分权限与公示层级匹配,县级 A 级公示仅在县域项目中有效,省级项目需省级 AAA/AA 级公示。

(四)误区 4:“信用报告只要能查到就行”

  • 真相:评审需核查报告时效性(近 6 个月内出具)、数据完整性(含履约率、纠纷记录),缺一不可。

(五)误区 5:“未公示企业就不能参与评审”

  • 真相:公示 / 信用报告是 “加分项” 而非 “准入项”,未公示企业可参与投标,但无信用加分优势。
  • 长尾词关联:未公示守重企业 招投标资格 2025

六、总结:跳出 “证书思维”,用信用公示把握评审主动权

“守合同重信用证书可以作为评审因素吗” 的答案已明确:证书本身不可用,但官方公示状态与合规信用报告是 2025 年评审的核心信用依据。企业需根据参与项目所在地政策精准准备 —— 浙江等省主攻 “公示申报”,安徽等省聚焦 “信用报告办理”,跨区域投标需做好 “双材料储备”。理解 “从证书评审到信用评审” 的逻辑转变,不仅能规避材料不合规的废标风险,更能通过主动公示或信用报告提升中标概率 —— 这正是政策调整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