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开发,资源安全问题刻不容缓。资源循环利用已成为保障我国资源安全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专利信息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结合,从产业整体发展趋势、地域分布、技术构成等维度进行分析,在优势企业培育、专利体系完善、创新平台建设和制度体系健全四个方面给出对策建议。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基本范畴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工业三废、城乡生活垃圾、农林废弃物及水资源等资源的回收和综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主要根据资源的成分、特性和赋存形式,对自然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等进行综合开发、流通、加工利用等经济活动的集合,通过各环节的共同作用达到充分发挥资源的多种功能,对资源循环使用,使其不断转化为社会所需物品,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效益为一体的新型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覆盖循环经济中的“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核心。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各项产品及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正在不断缩小差距,各项技术均取得较大突破。对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已有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化模式、技术发展、分支技术研究等方面,而鲜有聚焦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专利分析。
全球资源循环利用专利分析统计120年间全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专利申请量,得到专利申请趋势图。全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起步较早,但经历了漫长的缓慢增长阶段。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发表,标志着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提升,该宣言从根本上为国际环境保护提供规范。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源循环产业的发展,1980年全球资源循环利用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5000件。随后,全球资源循环利用专利申请保持平稳增长,从1981年到2000年专利年均增长率为5.12%。其中1997年《京都议定书》中首次以法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更是说明国际社会开始广泛关注经济发展产生的资源过度消耗。1984年我国建立专利申请制度,资源循环利用专利也随之发展并汇入全球专利申请中。伴随着政策压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呈现出规模逐步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特点,专利申请也出现大幅增长。2001—2018年全球资源循环利用专利申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年均增长率达11.28%。
而我国对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较为重视,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如我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企业技术改造应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少的设备和工艺,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也从不同侧面对资源循环利用做了具体规定。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专利申请从1985年到2020年,35年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7.58%。2014年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专利申请量已开始超过全球其他国家申请总和,“十三五”期间专利申请占同期全球总申请72.75%;目前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专利申请依然保持增长势头,而其他国家申请已呈下降趋势。由此说明,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专利申请趋势对全球申请趋势有决定性影响。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专利申请共281913件,年均增长率为12.68%,虽然增速明显下降,但整体数量仍明显高于“十二五”期间,相对增长了132.53%。其中2019年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专利申请增速放缓,相比2018年仅增长1.07%,其原因在于我国开展了整体监管转型,以优化申请结构、提高申请质量;疫情发生以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国申请主体始终积极应对疫情、加大创新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在此良好势头的带动下,2020年专利申请呈现积极的正增长态势,增长率为16.33%。
以上内容选自《中国发明与专利》2023年第05期 第18-24页:《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单位: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