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认证市场竞争的态势日趋激烈,加强认证机构人员能力建设、提升人员能力已经成为认证机构管理者的共识。在认证机构所有资源中,人力是至关重要的资源,人员能力决定了认证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认证人员能力的管理既要从全局性战略考虑,也要从资格、能力上提出具体要求,而对人员开展有效监管是保证其能力满足岗位要求的可行办法。
应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认证机构的核心技术往往体现在是否拥有具备管理能力和技术经验丰富的成熟审核员上,而将技术经验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使长期积累的技术经验能够重复使用,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增值,是提升认证机构核心技术能力的关键。
在梳理认证机构知识构建体系的时候,要多进行知识的关联。比如知识点与知识点的关联、知识与经验的关联、知识与案例的关联,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我们把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系统、更透彻,做到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认证机构应组织专业技术经验丰富的审核员,在各自擅长的专业领域总结知识经验,与实际审核案例相结合,形成审核工作手册,将优秀的技术经验标准化应用到认证工作中来,建立机构的知识库,供机构认证人员共享,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需要通过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更新、积累,实现增值。
分层培养
充分认识人员能力培养的艰巨性和漫长性,通过分层逐步培养。对一个认证机构来说,让所有的人员能力同时提升不太现实,分层培养是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培养方式,提高各层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使机构获得更强竞争力比较理想、经济的途径。所谓分层,就是按照某种固定标准将总体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逐个层次进行培养。可选用的分层方法,一是按照管理权限分为运营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二是按照能力现状与预期划分为骨干员工、后备员工和其他员工。
划分员工层次后,针对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包括培养方式、培养内容以及培养周期等。这样,就能够在短期内实现一部分人的能力先优秀起来,再通过优秀人才的二次转移培养,促使更多人优秀起来。
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
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包括培训管理体系、培训课程体系以及培训实施体系组成。
培训管理体系包括培训制度、培训政策、管理人员培训职责管理、培训信息搜集反馈与管理、培训评估体系、培训预算及费用管理、培训与绩效考核管理等一系列与培训相关的制度。
培训课程体系是指建立并完善包括企业文化培训、入职培训、岗位培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营销培训、管理和领导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培训课程。
培训实施体系则包含了确保企业培训制度实施,并通过培训活动的有效组织和落实、跟踪和评估、改善和提高,体现培训价值的一整套控制流程。
培训需求反馈机制
在规划设计一个培训项目前,需要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或需要什么培训内容。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项目的前提,是搞好培训工作的关键。
同时,要建立培训需求反馈机制。所谓培训需求反馈机制,是指让员工可以通过特定渠道反馈自己的培训需求,这样利于分析培训需求,了解员工意愿,进而利用他们的痛点进行培训策划,让正确的反馈来指导工作。
完善的课程体系支撑
培训课程是员工培训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训实施的核心内容,而建立完善、科学的培训体系离不开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支撑。
内部培训师队伍建设
建立企业培训体系有两个关键难点,一是课程哪里来,二是老师哪里来。可以说,企业培训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内训师队伍的建设。内训师哪里来呢?在启蒙阶段,内训师主要来自业务骨干。为了对内部员工进行提升,需要他们客串这个角色。实际上,正式建设培训师队伍时,主力也必然来源于这些人。
内训师的选拔,要满足在某个专业领域或岗位具有较为资深的专业和经验积累要求,同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并认同企业文化。但很多人不愿意讲,一是表达能力欠缺,二是重视和激励程度不够。因此,建立内训师队伍,要做好内部选拔和授课技能的培训并且配套以合理的管理考核与激励制度。
完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任何一种培训都必须接受效果评估,否则培训将流于形式,起不到任何作用。为了避免培训的盲目性,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系统势在必行。
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是培训流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让企业员工学以致用才是培训的真正意义。所以,在培训后,可以评估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确保所学对实际工作产生有效作用,不要劳而无获。不过,结果评估的标准也要根据不同培训的内容来制定,才能更好地为改进培训系统与效果提供可靠的依据。
借助专业的培训系统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学会运用高科技的培训系统来帮助机构构建培训体系,能够让员工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培训学习。
确定认证关键岗位的资格准则和能力准则
认证的关键岗位主要是指参与管理和实施审核及其他认证活动的人员,他们在承担责任前能力应得到证实,主要包括认证规则和认证方案制定人员、认证申请评审人员、认证审核方案管理人员、认证审核人员(拟从事管理体系认证审核、产品认证检查、服务认证审查的人员)、认证决定或复核人员、认证人员能力的评价人员,这些人员要进行初始能力评价并持续监视其能力和绩效,以保证有能力的人员实施认证工作。
能力要求分为管理能力、专业能力和审核能力等模块。不同职能人员的各能力模块分别有不同的要求。对规则制定人员、审核员、技术专家、审核组长、申请评审人员、审核方案管理人员、认证决定人员和人员能力评价人员,分别针对不同认证领域确定资格准则和能力准则。各认证技术领域分析和业务范围分类管理是确定该技术领域和业务范围的专业审核员、审核组及其他各类关键人员能力准则的依据。
认证人员能力评价及动态监视管理
以审核员能力管理为例,应明确新入职审核员、新扩展认证领域人员、新扩展专业人员能力评价管理方法。
人员的评价方法可以分为五大类:记录审查、意见反馈、面谈、观察和考试,每一类评价方法可以进一步细分。每类评价方法及其对于知识和技能评价都存在优势和局限性,评价证实方法宜组合使用,不太可能只用其中的一种方法证实能力。
认证机构对不同岗位人员所要求的能力评价确认频次与要求是不同的,新进人员或转岗人员应在到岗后正式授权前进行,一般设定在最初的第3个月或半年内进行一次。当认证人员因技术缺陷造成质量事故或参加能力验证造成结果不满意的,原则上1个月内进行能力确认。
认证人员的能力应采取动态监视管理,通过面谈、培训、考试、现场见证及审核资料评定情况对个人的能力进行评价,以确保具备特定技术领域的能力。对于不具备能力的暂停相应特定技术领域资格,通过后续的培训等方式予以满足,仍不满足的则取消相应特定技术领域资格。
各岗位人员应按年度进行专业能力的持续评价,持续评价的方式可以通过所获得的监视信息来确定,其中机构应定期对每位审核员的表现进行现场评价以持续监视审核员的能力,确保其具备能力,现场见证应保留相应的记录。
认证机构通过对认证人员能力管理体系的策划、建立、实施、考核、改进等过程,对认证人员的知识能力等要求进行规范,从合同申请受理评审、审核方案策划、现场审核实施、认证决定等全过程监视,降低认证过程风险,提高认证质量,从而使获证客户风险控制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