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监管总局通报了2023年“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工作情况,并公布了“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地方典型经验。本期小编带来“上海:定制提升模式,帮扶消防技术服务行业,厚植质量管理理念”等地方典型经验,以及“坚持以四个‘注重’为牵引,强力推进安平丝网区域试点落地落实”等区域试点成效及经验,与行业分享。
“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
地方典型经验
上海:定制提升模式,帮扶消防技术服务行业,厚植质量管理理念
2023 年,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会同市消防救援总队以促进行业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为目标,以标准引领、精准指导、标杆示范、数字赋能为路径,引导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以下简称企业)由打“价格战”转打“质量牌”,为超大型城市运行安全提供高质量服务。一是两级联动合作,达成提升共识。市级层面联合发文确定年度目标及措施安排,为各区局及消防救援支队指明具体实施方向。全市 16 个区召开沟通、协调、部署等会议累计近 50 次,确定共同行动方案及任务分工,共推企业增强质量管理意识和能力。二是制定地方标准,填补行业空白。指导认证机构与消防技术研究所等单位以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编制了全国首部规范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地方标准《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质量管理要求》(以下简称地方标准),为精准开展提升行动提供了工具和方法。三是广泛宣贯培训,强化质量意识。首先,在全市范围开展地方标准宣贯,消防救援总队领导进行培训动员,全市消防救援干部、企业和社会单位等 3100 余人参加。其次,依托上海市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服务平台),以“面上普及+专场精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培训,先后邀请总局原认证司司长、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交大、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行业专家,讲解质量基础、认证发展史、消防技术法律法规等知识,共举办 10 期专家讲座和 2期经验交流活动,超 10 万人参与;各区局联合消防救援支队针对辖区企业需求围绕体系知识进行精讲培训。四是整合技术资源,分类精准帮扶。服务平台整合质量管理及消防技术两方专家资源,组建 35 人专家小组提供技术保障,设置绿色通道专门收集消防技术服务类帮扶需求并分类处置,对一般咨询问题,开设“帮扶热线”,由专家电话解答指导;对质量管理技术问题,以辖区为单位,组织专家现场“坐诊开方”,逐一向企业释疑;对疑难问题,安排专家“上门”给出可行性解决方案,累计帮扶 380 余家企业,指导改进质量管理问题 3040 项。此外,认证机构为消防部门开展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制定专门的质量管理体系检查指引,协助开具 435 份体系检查建议书,研究提出质量提升措施 214 项,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企业提升体系运行效能。五是延伸帮扶触角,赋能质量提升。一方面,指导浦东新区先行试点评选了 8 家质量提升先进企业与10 个优秀服务项目,并试行先进企业“首违不罚、降低检查频次”等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认证机构依据消防部门需求开发专门服务认证项目—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质量管理能力认证,对体系运行效果好、质量管理水平高、消防技术服务能力强的企业,以服务认证形式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消防技术服务品牌。目前已有 24 家通过了该项服务认证。
广西:高端品质认证打响“桂字号”,助力小微企业质量提升“走出去”
广西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创新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与高端产品认证相融合,以体系认证为基础、产品认证为落脚点,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助力企业打响“桂字号”、质量提升“走出去”,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一是政策引领,高位推进质量认证提升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印发《广西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加快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将质量认证提升行动列入质量强桂重点工作和自治区政府对设区市质量考核内容,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在专项资金支持、金融信贷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质量改进、品牌建设,提升中小微企业质量技术创新能力。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印发《广西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统筹质量认证提升行动总体部署、组织协调、资源要素、监督检查、总结评估等,以“质量认证提升”引领示范为支撑,实施“重点产业质量认证提升行动”。二是技术支撑,问诊把脉赋能企业产品提质升级。组建优秀技术服务团队深入走访调研为企业“画像”,建立“小微台账”,引入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基本实现“一家企业、一个方案、一队人马、一本档案”。帮助企业发现和补齐质量管理短板,对标国际先进,建立契合企业实际的全链条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开展高端品质认证,助力小微企业质量认证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与国际接轨的检验检测并实现实验室结果互认,帮助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满足国内外客户标准、合格评定的需求。柳州市聚焦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提升,制定柳州地方标准《预包装柳州螺蛳粉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范》,指导小微企业按照 ISO9001 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管理要求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2023年共帮助柳州螺蛳粉企业梳理完善覆盖全产业链 6 个子体系 564项标准,新制修订发布标准 84 项,共帮扶 52 家预包装柳州螺蛳粉生产企业共计获得认证证书 136 张,其中 ISO9001 证书 48 张,香港优质正印认证证书 28 张,预包装柳州螺蛳粉企业质量认证覆盖率超过 50%。三是品牌提升,高端品质认证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从区域特色产业规划布局出发,整合质量品牌资源优势,拓展小微企业质量提升的周边特色和亮点,渲染高端品质认证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底色。贺州市局全力开展有机产品认证,今年 10月被中共贺州市人民政府党组列为主题教育正面典型案例。贺州积极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区),2023 年新增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存量、增量排名广西第一,是广西唯一实现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区)全覆盖的地级市。打造了昭平茶、芳林马蹄、富川脐橙、钟山贡柑等广西“桂字号”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国际市场。全市有机种植面积 14000 多公顷,产值达 5. 4 亿元,直接带动6000 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助力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四是实践成果,彰显广西特色经验。打开认证产品国际市场:质量提升活动开展以来,广西围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提升质量认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水平,让质量提升服务更有精度。截至目前广西新增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2832 张,其中小微企业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1433 张,占证书总量的 50. 6%。累计帮扶推动 787 家企业 886 款产品获得香港优质“正”印认证、香港绿色标志认证、香港安全标志认证等香港高端品质认证证书,助力企业开拓香港市场,并利用香港连接国际市场的优势便捷“走出去”,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 350 多亿元,被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称赞为“桂港合作的典范”。诸多广西优质特色产品通过香港认证标志被境外消费者快速识别和信任。横州市“周顺来”品牌茉莉花茶取得香港优质“正”印认证后,品牌竞争力提高,年出口增长了 40%,价格也翻了一番。2023 年广西预包装柳州螺蛳粉远销美国、加拿大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跨洋出海”开拓国际市场取得新突破,去年实现出口 8300 万元,较上年度增长 61%。提升“桂字号”品牌品质:聚焦广西地域特色产业,帮扶更多企业对标国际先进管理体系,取得高端品质认证。为产业提供从新标准制定到生产设备计量检定校准,再到产品创新研发测试、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等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技术服务,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优化生产工艺技术,高端质量认证提升了“桂字号”品牌品质。通过帮扶广西梧州茶厂、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和高端认证,有效促进了六堡茶企业在科学质量管理、产品工艺、安全预防、现场区域划分等诸多方面持续改进,推动全产业链、销售链间的合作共赢,企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示范带动产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三鹤、中茶、茂圣、天誉等一批优秀企业品牌。截至 2023 年 4 月,六堡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 37. 64 亿元,获评 2022 中国茶叶最具品牌传播力品牌,畅销港澳地区以及东盟、日本、欧美等国家。
新疆:春风化雨润万家,提质增效铸品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发展需要,深入推进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不断扩大惠企覆盖面,做大做强“新疆品质”区域公共品牌,为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和活力。一是坚持统筹推进,实现有机融合。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和“新疆品质”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统筹安排,研究出台《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方案》和《“新疆品质”区域公共品牌培育方案》,坚持一并跟进、联合督查、共同考核,推动认证提升与品牌发展实现双赢。2023 年先后实施 6 项认证提升政策措施,为 136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拨付财政专项资金 4100 万元,为 5137 家企业提供“新质贷”等 59 项金融服务,助力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创新发展。结合“3·15 消费者权益日”“世界认可日”“有机产品认证宣传周”“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宣传周”“服务认证体验周”“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等系列活动,倡导提升行动,凝聚发展共识,形成了抓质量、创品牌、促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发挥资源优势,提升质量效益。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当前林果种植面积占全国的 13%、棉花产量占全国的 87%以上,牛羊肉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还素有能源基地、瓜果天堂、金玉之乡等美誉,很多特色优势产业都是由中小微企业支撑发展的。由于缺乏先进的认证手段和营销策略,好产品没有好品牌,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急需打造“新疆品质”金字招牌助力赋能。近年来,新疆局坚持高标准引领、高品质认证,研制出台“新疆品质”区域公共品牌 17 项团体标准、4 项认证规则和 74 种产品目录,通过“标准·认证+”市场化手段,引导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如今,全疆葡萄酒业产量达 55 万千升,形成了天山北麓、焉耆盆地等“4+2”产业发展布局;特色林果产量高达 1815 万吨,形成了从种植到产销的全产业链条;畜禽肉产量 190. 94 万吨、奶制品 222. 58 万吨,带动上千万群众增产增收。三是实施精准帮扶,推动梯次发展。由于新疆地处边远,信息、物流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小微企业面临困难矛盾比较多,新疆局调研梳理小微企业精准帮扶需求 224 个,充分运用“百万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培训平台”等多种资源开展教学培训131 场次,向 1758 家企业提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帮助 44 家企业有效解决 218 个痛点难点问题。围绕实施新业态国家标准,致力双碳减排,增加优质供给,全疆共获绿色低碳节水等产品认证
获证证书 705 张,有机产品绿色食品认证获证证书 1422 张,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 11. 73%、7%,有效拓展了小微企业的发展空间。按照“一县一特、一业一策”的总体规划,培育和发挥“链长”“链主”和“领航”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指导全疆 20 家企业 56 项产品通过“新疆品质”认证,焕发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形成了梯次推进、健康有序的发展格局。
“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
区域试点成效及经验
坚持以四个“注重”为牵引,强力推进安平丝网区域试点落地落实
河北省市场监管局统筹推进安平县丝网行业区域试点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围绕安平县丝网产业卡点堵点难点,坚持以四个“注重”为牵引,助力县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一是注重顶层设计。省局积极推动提升行动写入省政府《关于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的若干措施》,作为重点工作进行长期推动。衡水市局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帮扶安平县丝网产业国家级“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区域试点的若干条措施。安平县政府出台《安平县丝网产业发展规划》《安平县丝网产业振兴计划》等 13 项政策,支持本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省市县三级市场监管部门联合认证机构出台专门工作方案,组建了由省分管局长牵头,省市县三级市场监管部门、认证机构和 38 名专家共同参与的专门工作推进组,积极助力区域试点提升行动走深走实。二是注重政策保障。省局专项列支 10 万元用于服务安平丝网产业区域试点提升行动。船级社、方圆两家认证机构充分发挥国企社会责任担当,给予新获证小微企业认证费用减免补贴,对 2023 年新认证的 20家认证企业每个减免 3000 元认证费。安平县对新认证成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标杆企业的,奖励认证机构 5000 元;同时,每年设立 1000 万科技研发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研发投入;每年设立500 万专项资金,用于中小微企业技术改造;年度新增小微企业贷款 10 亿元,有效保障提升行动扎实开展。三是注重模式创新。为解决好提升行动“质与量”“供与需”“快与慢”“多与少”等现实问题,积极创新认证模式,开展“2 个 1+10+100”认证帮扶服务,2个是指两家牵头技术支撑机构,分别是中国船级社河北分公司、方圆认证集团河北分公司;1 是指两家机构分别探索一项质量认证创新模式,其中船级社负责“1+N”新认证模式(1 是小微企业质量认证中的共性问题,N 是不同企业的个性问题,探索统一培训、个体辅导、一次认证、多家受益的质量认证模式),方圆负责“阶梯式”新培训模式(阶梯式是指把相关类型小微企业集中纳入,采取梯次培训,阶段认可,分期获证的质量认证模式);10 是指两家机构分别负责 10 家小微企业新获证;100 是指两家机构分别负责培训100 家小微企业。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有效提升了小微企业质量认证帮扶成效,为区域试点创建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四是注重提升质效。坚持把提升行动作为提高丝网行业整体质量管理水平和品牌建设的重要手段,共召开企业座谈会 6 次,组织专家对50 家企业现场帮扶,开展认证提升培训会 8 次,提升培训企业 500余家,培训人员 1000 余人次,梳理解决发现行业共性问题 3 个,精准 帮 扶 50 家,获 证 组 织 同 比 增 长 94. 6% ,有 效 证 书 同 比 增 长95%,累计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2500 万元。组织企业起草制(修)订国家标准 20 项、行业标准 13 项、地方标准 12 项、团体标准 5项,助力标准研制和宣贯“最后一公里”问题。新增规上企业 10家,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15 家,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0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 家。成功举办第 22 届、23届“中国·安平国际丝网博览会”。全县丝网行业年度产值超千亿元,出口产值达 32. 2 亿元。相关经验做法已向全县丝网企业进行推广,受到广大小微企业一致好评。专题制作安平县区域试点提升行动纪实宣传片,积极扩大提升行动影响力。
认证助推黄芪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2023 年,山西省市场监管局坚持“五全为基、六有为要”的总体思路,聚焦浑源县黄芪产业提升行动区域试点,将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支柱产业相融合,为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探新路出实招。一是创新“政策包”+“惠企直通车”帮扶方法,认证与标准相结合,夯实黄芪产业发展基础。通过“1+N”联动工作机制,市场监管部门推动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协力出台扶持黄芪小微企业质量提升激励政策,为黄芪产业打造“政策包”,采取“惠企直通车”方式,将政策与认证和其他质量基础设施要素相结合,精准入企帮扶,破解农业企业支持政策不多、资金不足、产品标准不全、发展动力不足等难题。近两年来,浑源县政府等部门相继出台《扶持“恒山黄芪”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等 13 项政策,设立专项奖励资金,财政补贴 120 万元,帮扶 198 家企业,15 家企业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制(修)订各类标准 24 项,申报实用新型专利 26 项,注册商标 32 个,8 家企业开展地理标志使用申报,被帮扶企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一次出厂交验合格率 100%,顾客满意度 98. 6%。二是丰富“认证+标准+品牌”帮扶模式,认证与品牌相结合,助力黄芪全产业链量质齐升。分析黄芪产业发展难题,精准帮扶 49 家企业,编制 22个企业案例和 5 个行业指南,打造种养殖和加工一体化、产品展销与文旅相结合的质量提升示范场景,制定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标准,营造区域品牌文化建设氛围,破解农业企业管理水平薄弱、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均衡、品牌意识不强等难题。浑源黄芪产业 18 个共性“痛点”问题全部予以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关键质量“痛点”问题解决率达 83%,黄芪种植核心产区入选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2022 年,黄芪年产值从试点前 3. 7 亿元增长至 5 亿元,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从 12. 3%提高到 15%。三是树立“五生态一融合”新理念,认证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谋划黄芪产业转型升级。立足浑源黄芪产业长远发展,帮扶区域全产业提升,树立以生态资源、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加工、生态旅游为基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五生态一融合”新理念。通过提升行动,制定种养殖生态标准、绘制基地生态圈、规划产业生态布局等,全盘谋划区域产业发展,助力黄芪产业成为全县主导产业、乡村振兴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助推黄芪全产业链高质量绿色发展。
创新机制链式提升推动新能源车辆及配件产业提档升级
“世界三轮看中国,中国三轮看丰县”,丰县是全国最大的新能源电动三轮车生产基地,占据国内60%的整车、70%的配件和95%的电机市场份额。自开展区域试点以来,丰县聚焦新能源车辆及配件产业共性问题和产业发展需求,坚持标准引领,创新供应链提升,助力全产业链实现提档升级。一是打造“361”工作机制,规范动作确保提升质效。丰县新能源车辆及配件产业链上绝大部分企业为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质量管理意识淡薄、技术创新不强、智能化管理薄弱、同质低价竞争、市场日趋饱和等问题。丰县组织专家力量组成5个调研组,走访企业300余家,现场诊断 100余次,解决诉求、痛点问题120多个,针对行业共性问题,确立了以标准规范确保提升行动工作质效的原则,打造形成“361工作法”。实施“三大工作策略”,对质量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以品牌建设引领质量提升;对质量管理基础不牢的企业,重点夯实质量管理基础;对尚未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有效导入质量管理体系。确定“六个提升方向”,即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技术创新、现场管理、生产数字化、能源管控、产品标准化等方面的水平。执行“一套工作规范”,即徐州市地方标准《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工作规范》,规范开展提升工作。二是发挥“链主”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协同提升。围绕电动车整车、电动机和控制器产业链,发挥宗申电动车、南普机电、巨嵩机电等“链主”企业影响力,以供应链管理为切入点,强调“横向一体化”,结合供应链上每个企业的资源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链上 100余家企业实现了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物流活动更加高效畅通,提高了客户服务的水平、降低了供给不确定性、缩短了原材料和成品备货期,有效提升全链条质量竞争力。同时,引导“链主”发挥质量管理、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优势,牵头制定改善产业链现状与未来发展规划,搭建常态化专业技术交流平台,开展行业共性质量管理问题研讨,举办质量管理提升技能培训,引导链上企业开展标杆对照、质量竞赛等活动,逐步实现全产业链“共研先进技术、共商合作模式、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带动全链条协同提升。三是见证“链条”转变成效,实现产业提档升级。通过落实标准、“链主”带动,电动三轮摩托车全产业链在质量管理、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和功能更新等方面,有效引入创新理念和技术,培养了一批上下游紧密协同的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链上企业之间的协作创新,提高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进一步推动了电动三轮摩托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区域试点工作以来,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 6项、团体标准 2项、企业标准 30项;60余家企业通过省质量信用 A级评定,4家企业获“江苏精品”认证;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由 90%提升至 98%,整车交付合格率 100%,客户满意度也由90%提升至98. 5%以上,产业整体实现了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