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算编制流程
当前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编制流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第一,在预算申请阶段,单位需基于年度目标及计划、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期,综合考虑各项因素,拟定初步财务预算草案。在这一阶段,需收集和分析大量信息,确保预算草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主要步骤包括:制订年度目标与计划,明确年度财务预算的核心目标和具体计划,并与单位的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收集与分析数据,包括历史财务数据、政策导向、资金需求和其他相关信息;拟定预算草案: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制定初步预算草案,并向各部门征求意见。
第二,进入预算审批阶段,预算草案提交至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在此阶段,根据政策导向、资金需求和其他相关因素对预算方案进行调整,以保证预算的实际可行性和符合政策要求。主要步骤包括:提交预算草案,将初步预算草案提交至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审核与调整,根据政策导向和资金需求调整预算草案,确保预算符合政策要求且实际可行;最终批准,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预算草案正式生效,为接下来一年的财务活动提供指导和依据。
第三,预算方案获得批准后,正式进入执行阶段,为接下来一年的财务活动提供指导和依据。主要步骤包括:资金分配,将预算资金具体分配到人员经费、业务项目经费等各项需求,每一笔资金的分配都符合单位的运营和发展策略;支出管理,各部门或项目组根据预算计划执行具体的支出,涉及日常运营、项目研发或其他特定活动;监督管理,财务部门实时监控资金使用,定期审查资金使用情况,依靠财务报告和审计结果评估预算执行的效率和效果。
二、现状分析
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流程在理论设计上虽显完善,但在实际执行中却面临众多挑战。
首先,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是主要问题之一,这主要体现在预算分配往往无法精确反映实际需求和优先级,导致某些部门或项目资金过剩,而其他部门则面临资金短缺的窘境。因此,引入和深化绩效导向的管理理念对于财务资源的有效分配和使用至关重要。这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和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这个体系能够准确地反映服务效果和资源使用的效率,从而为预算决策和绩效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这种评价体系应当能够定期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管理需求和环境。
其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影响了预算执行的效率和成效。监管机制的不健全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在决策过程中缺乏专业小组的监督和审计,使得预算方案难以及时调整。因此,促进跨部门之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很重要,这不仅能打破部门间的壁垒,还能促进信息的流通和经验的交流。这种跨部门合作可以在多个层面上提高财务管理的整体效率,比如通过共享最佳实践、共同采购和统一的技术平台。
最后,人员和技术水平的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事业单位依旧依赖传统模式和经验判断来编制预算,缺乏专业的财务预算编制培训和指导,限制了预算编制的质量。因此,提升财务人员对新兴技术,如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的理解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技能的增强,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处理大量数据,预测和应对财务风险,还能促进决策的精准性和效率。
这些挑战共同作用,制约了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编制流程的有效性和效率,需要通过加强数据分析能力、改善部门间沟通、完善监管机制和提升人员技术水平等措施来加以解决,以保障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实现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最终提升服务质量和公共资源的使用效果。
以上内容选自《中国产经》2024年11月刊期 第77-79页:《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编制与执行效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