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员工到底是更需要管理,还是激励?

2022-05-18 11:23:36  来源:企业管理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2

管理员工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的作用远远超过物质资本的作用,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的竞争。那员工到底应该怎么管理呢,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下:员工到底是更需要管理,还是激励?

管理是被动的,激励是主动的。管理是别人要求的,激励是自己要求的;人性的特点是不喜欢为别人做事,却愿意为自己做事。如果一个管理者还是把过去几十年的管理方法来管理现代的员工,那只会把员工管跑。企业人员流失严重,不是管理出了多大的问题,而是负激励、负能量太多。

管理是管事,领导是带人。以事为中心,对人的关注就会减少,但事情要做好,必须要面对人。所以,管理者只是希望做好事情,而领导者的目标是通过激励带好团队。

不会激励员工的上级,充其量只是一个管理者。要想做真正的领导,必须掌握各种激励技巧,关注人的需求与感受。

一、企业为何要做好激励

人在不同的环境、年龄、成长阶段、管理层次下有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这是激励的根源。没有激励,人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例如,年龄稍大的操作工人,需要养家糊口改善生活,因此对金钱物质的需求较强,要多用利益驱动;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有理想有抱负还要尊重,多用发展前景、个人成长加以激励;而对管理层要用目标激励,对事业基础好的高管要用事业、使命激励等等。

在激励的设计上,管理者必须具备人本思维能力:

1、培养人不如招对人:只有先招对人,培养才有更大的价值;

2、招聘人不如留住人:新人的培养成本与风险高于留住老人;

3、留住人不如激励人:留人是为了让他有更好的表现,使其成为资本而非成本;

4、激励人不如培养人:给人真正有成就的未来,胜于一切激励。

二、如何看待员工追逐利益的现象

一般认为:第一层生理需求,就是满足人对物质利益的需求,而最高层自我实现需求,则是满足人的精神境界方面的需求。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自我实现的基础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既然是价值,就一定有价格属性,价值背后必有价格支撑。因此,企业要支持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激励也要跟上。

在企业中,计较收入但愿意付出的员工其实是好员工,可怕的是计较收入却不付出不创造的员工,更可怕的是不计较收入也不愿意付出的员工,你要养着他还没有脾气。对于不计较收入用心做事的员工,你要挖掘他的其他需求,满足他更高层次的个性化需要。

三、新员工分类

A型-鸡肋型:不计较利益也不愿意付出的员工,增加企业成本;

B型-索取型:计较利益但不愿意付出的员工,损坏团队价值;

C型-交换型:计较利益且愿意付出的员工,引导与强化;

D型-雷锋型:不计较利益且愿意付出的员工。

不要让雷锋吃亏。不怕员工计较,就怕不付出还很计较。而不计较也不付出的员工,同样是一种悲哀。

四、老板与员工是对立关系吗

老板与员工是天然的“敌人”:老板要的是利润不断增长,员工要的是工资持续上涨;老板要的是员工拼命干、干出成果,员工想的是少干多拿、责任少福利奖励多;老板希望员工理解企业经营困难,员工希望老板体恤自己生活不易;老板想员工把事情当事业来干,员工只想做完现在的事情、不要加班。

有这种感觉,首先来源于思维上的差异,老板是做事业、员工是做事情。然后是利益分配上的偏差,老板得到的是未来剩余价值,而员工得到的是当下价值。

老板要经常问自己:

1)这是谁的企业?——自己一个人的企业就自己一个人累;

2)业绩与员工收入是什么关系?——让员工感受到企业是大家的;

3)目标管理如何做到位?——要有目标激励机制来保障;

4)我的角色定位是什么?——是对自己负责?还是要对全体员工负责?

老板希望员工敬业,但必须给他们一个理由:

1)员工为什么要敬业?敬业能得到什么好处?

2)员工凭什么要敬业?因为又不自己的事业;

3)敬业与个人长短期利益有什么关系?让每个人都清楚敬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4)员工敬业绝不是天经地义的,为了组织利益而要求员工牺牲个人的利益是是不可能持续的。

五、老板与员工能否统一关系

老板必须先拥有“利他共赢”、“分享事业”的高度与态度。老板要站高一线先愿意舍,员工才能脚踏实地努力创造。老板开始关注员工的需求与情感,员工则会体恤老板的压力与辛劳。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

俞敏洪曾经说道:现在年轻人进入职场,都希望先拿高薪,再认真工作,心里想的是我工资待遇不够,凭什么努力工作。但实际上最后真正在职场取胜的,是那些不计较个人得失辛勤工作、持续不懈努力的人。原因是老板和员工的思维差异:员工希望先得到报酬再工作,老板喜欢那些先拼命工作不计报酬的人,然后就会重用这样的人。

以上就是我们整理的员工到底是更需要管理,还是激励的资料。希望能对各位质量管理同仁有所帮助,可能有很多不足之处,欢迎各位质量同仁们多多提出自己的宝贵建议,欢迎留言!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