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22000认证

从ISO22000演变看标准的生命力

2022-05-18 11:37:18  来源:ISO22000认证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901

ISO22000演变看标准的生命力

记得2004年底,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食品与农业标准化研究所找我,共同编写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我知道当时就如同比赛一样,国内有几家国字号单位都在写这个标准,其中包括急忙颁布,但后来寿命只有不到10个月的SN/T1443.1-2004《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我告诉标准化研究所的人:“千万别再编了,因为ISOTC34小组正在写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而且我已经拿到了讨论稿。”

那时候我的老板Christina Palmer代表英国正参与编写这个标准,并作为全球认证公司的代表,收集意见并反馈给TC34小组。她每一次都会将修改过的ISO22000标准发给我一份,所以我的手里有整个ISO22000演变的过程,和不同版本,有最开始的WD版,以及后来的CD版、DIS版和FDIS版。其实最终颁布的ISO22000:2005与最初的WD版有着极大的改变,最明显的就是最终颁布的标准条款结构完全比照ISO9001:2000,但WD版则更像丹麦早先颁布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TC34小组核心成员以丹麦人为主,也包括来自23个国家的专家,和一些国际组织以联络员身份参加。

ISO22000:2005标准的第七章节是“安全产品策划和实现”(Planning and realization of safe products)。与ISO9001:2000的第七章节“产品实现”(Product realization)有些不同,似乎将PDCA中的P放在了执行的章节。其实不是这样,因为第七章节中的“Planning”是指流程的策划,而非体系的策划。这在CD版时的ISO22000第七章节的条款演变中可以看得出来。

CD版ISO22000第七章节“安全产品的实现”(realization of safe products);

7.1Product and Processdata,产品与流程信息

7.1.1总则,7.1.2流程图,7.1.3原材料与食品接触材料,7.1.4终产品特性,7.1.5预期用途,7.1.6工艺描述与现场其他控制措施,

7.2危害分析

7.2.1总则,7.2.2危害定义与可接受水平,7.2.3危害评估,7.2.4定义与评估控制措施,

7.3设计CCP计划

7.3.1总则,7.3.2确定CCP的接受限度,7.3.3设计监控系统,7.3.4超出CCP可接受限度时的纠正,

7.4SSM规程设计(Design of the SSM Programmes)

注:Supportive Safety Measure(SSM);控制措施针对危害控制,而非关键控制措施(类似今天的OPRP)。

7.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运行

7.5.1总则,7.5.2控制措施系统运行,7.5.3可追溯性,7.5.4潜在不安全产品处理,7.5.5召回,

7.6监控与测量装置的控制

从CD版第七章节看,它的困惑就是没有将“流程”与“体系”分清楚,虽然以CAC《HACCP原理及应用指南》为核心,但缺少“食品安全小组”,“验证”和“文件化”部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GMP”它也没有体现。到DIS版的第七章节时,就有了很大的改变,增加了“PRP”(GMP),“食品安全小组”,“验证策划”和“更新”,将几乎CAC《HACCP原理及应用指南》全部内容中5个预备步骤和7个原理统统补上了。也证明了《HACCP原理及应用指南》还只在流程层次,但国内许多认证公司却拿它作为认证标准,真是将许多企业害苦了,这也是为什么本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证,并可以给企业带来持续改进机会的体系,却给客户带来无限的痛苦。

等到了FDIS时,又将DIS版中的“7.9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拆分为“7.9可追溯系统”和“7.10不合格的控制”两个部分,这又让许多审核员在做ISO22000审核时,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找体系运行的条款了。FDIS版与最终颁布的ISO22000:2005基本没有任何结构性的变化了,只是改动几个词或字罢了。

从ISO22000标准演变可以看出,西方(尤其是欧洲)制定标准的原则,非常注重严谨性、合理性、权威性和连贯性,这可能是目前中国写标准的人最为缺乏的了。国内人写标准更多地是当作申请国家科研经费的项目,而欠缺对标准实施和操作合理性的思考。这就导致了有些标准制定并颁发之后,没有人乐于使用,最终不了了之,最后变成只是在年底绩效考评或申请技术职称时才被提到。

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这在中国DVD、手机的发展史上已经得到验证的了。但能够进入一流,靠卖标准卖钱是需要非常深的功夫的。工业化的发展和商业社会分工细化,促进了标准化。从工业化的发展史首先是在欧洲,然后是美国,再有日本。中国的工业进程只是不到100年的时间。中国人还没有能力自在世界标准俱乐部中占有一地之席,尤其是制定标准的思维方式。

ISO9001是欧洲人写的,自1994年颁布的第一版开始,已经走过了近15年的时间。标准也由94版侧重于流程,到2000版更侧重于系统,结构上有了根本的改变。ISO9001标准已经在全球得到了全面推广,至少以我个人的观点,它是一部结构合理、法理明确、逻辑清晰和可操作性强的最好的管理体系标准之一了。

美国和日本在体系标准方面还是落后于欧洲,因此像TQM和6个西格玛都成为昙花一现的东西,在法理和结构上,它们还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体系标准。但有些热心推广6个西格玛的人,还坚持认为它是个完整的体系,这也是许多企业热衷于搞6个西格玛,但都是以失败告终的原因了。因为6个西格玛没有将保证体系成功最重要的人—最高管理者的责任写下来。使得本来是战略的决策,却变成了战术推广,将本来是最高管理者的目标,变成了某一个部门的目标,最后能不失败吗?

我总结只有符合7个特征的标准,才能称为管理体系标准;

1.方针,2.目标,3.职责,4.实现(执行),5.检查,6.验证,7.改进。1-3为上层建筑,是最高管理者的责任,4-7为运营管理,是职能部门的责任。只要有这些管理要素,每个层级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体系就有了持续改进的机制了,使用者也乐于坚持。

如果能真的能了解上面7个特征的本意,再理解了组织日常运作中的各类活动,就能做到标准是为我们服务的工具,而不是我们要成为标准的奴隶。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