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TF16949认证

IATF体系中效率和有效性

2022-08-12 23:09:16  来源:IATF16949认证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7

IATF体系中效率和有效性

什么是 IATF16949体系中效率和有效性?这里来简单讨论下这个问题。

如果汽车供应链企业实施IATF体系只是为了应对客户或者第三方的审核,那么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低效率的做法,不过这样的做法尽管低效率,但是有效性不一定差,假如能够通过客户或者IATF的第三方审核的话。按照审核的经验,这种低效的情形在一二级的供应商的体系管理中表现得不像三级以上供应商表现得那么过分。

IATF16949体系本身综合了多家整车厂的管理规范,这套标准实施的目的本身就是促使企业推进持续改进、强调缺陷防止、减少供应链的变差和浪费。在ISO/TS16949标准诞生之前,当不同国家和成熟的整车厂,包含汽车行业协会对比针对汽车——这一特定的产品及零部件的管理标准时,发现各家的管理体系居然有90%以上“英雄所见略同”,于是当时主流的9大OEM决定采取一种有效率的做法,制定同一行业管理体系标准,这促进了QS9000乃至后来ISO/TS16949的诞生。

这样看来,追求效率,也是原本这套标准诞生的初衷。但是有效性如何呢?我个人觉得有效性也是不错的,当汽车行业的人才在进行供应商管理时、在他们跳槽过程中、在工作管理方法有很多不谋而合的默契时、当汽车整车厂以及供应商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行应对时、在一家企业想要进入汽车行业而寻求TS(IATF)认证时,我们无不感叹IATF组织对这项标准实施的有效性。

可是具体到具体的企业,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还是回到原本的问题,在这套标准中,什么是有效性、什么是效率?

标准中并未给出具体的定义,但是在IATF 针对第三方审核的ADP(Auditor Development Process)中给出了说法。

简而言之:有效性是针对外部的(相对外部),比如您的企业A和竞争对手的企业B都给同一客户C供货,并且供货规模也差不多,比如50%:50%,一段时间下来(比如一年)客户C针对您A企业产品基本没有什么投诉,受入良品率不错,达到了0.1%(举例而已,按照PPM级别其实也不咋地);而您的对手B企业却隔三岔五被客户C投诉,受入不良率1%。这样的表现就是:A企业的供货效果>B企业的供货效果;

那么效率呢?我们回到企业内部,假如您的企业A的最终0.1%的收入不良是通过从来料-生产过程-出货成品的多次重复检验以及大量的返工实现的,量化一下,比如内部一次合格率只有50%,不合格品返工后的合格率只有60%,这么算下来,总体的报废率是20%(计算过程:1-(50%+50%*60%));而您的竞争对手B,内部的一次合格率达到了70%(内部检出的),他们也有检验,但是检验的环节和人员要少一些,针对检出的不良品,返工合格率有80%,这样,他们总体的报废率是6%。那么谁家效率更好呢?先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算一笔账先!

为了更明确说明,我们假设A、B两家针对同一竞争产品年供货量都是10000件良品,每件除去检验、返工外,其他如材料、加工、正常的人工成本都是1块钱,返修件的增加成本为0.2.售价都是2块钱;我们通过下面的计算综合进行一下对比。

A企业:供货总OK品10000件,总生产出货数10000/(1-0.1%)=10010.01.内部一次合格产品数:10010.01*5/8=6256.26.返工后合格数10010.013/8=3753.75.报废数量10010.01*0.2=2002件.;10000件货卖了20000元,而总成本为10010.01×1+3753.75×0.2+2002×1=12762.76元

B企业:供货10000件,总生产出货数10000/(1-1%)=10101.01.内部一次合格产品数:10101.01*70/94=7522.03.返工后合格数10101.01*24/94=2578.98.报废数量10101.01×0.06=606.06;10000件货卖了20000元,而总成本为10101.01×1+2578.98×0.2+606.06×1=11222.866元

总结上面的数据,为了生产出10000件C客户可以接收的良品,A企业花了12762.76元,对手B企业花了11222.866元,并且上面也说了,B企业的过程检验更少一些。那么问题出来了,您家A企业想不想向B企业学习呢?谁家的供货更稳定呢?谁家的过程效率更好呢?

我觉得大部分人的答案都应该是:想,B, B。

鉴于A企业的成本较高,过程也不稳定,虽说看起来1年的供货不良率低一些,但是通过这样的核算(假如上述的条件之外,其他差别不大),我如果做最后做供应商审核和选择的话,我是倾向于B的,因为过程效率好,另外在现在汽车行业寒冬的情况下,B企业生产成本低,维持性也会更好,如果B要做改善,比如将不良率减低到A的0.1%的水品,潜力也是不小的。

以上仅仅是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有效性和效率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针对供货绩效,其中有一项叫做不良质量成本的重要性。

不良质量成本在财务会计层面并没有明确的科目,但是在IATF的体系中,是明确有要求,外部的成本大多企业都将其归结为客户投诉等产生的成本,核算比较简单,这一块反应外部的效果,也就是有效性的层面。

而内部的效率,也就是内部质量成本,涉及到多方面的统计和计算,通过这些对比和统计,形成多维的针对过程效率的度量。具体的科目设置和计算,每个企业都不同,通过审核的经验反映,这一块不同的企业的统计效果千差万别,这也反映了企业管理的精细化和另一个层面的有效性。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