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

决定你前行的,是未来—我从IP总监到律师的跨界之路

2023-12-14 15:46:36  来源:IPRlearn  专利领域原创作者:张志刚  浏览:2

我叫张志刚,每个人的名字里或多或少都赋予了某种涵义。“志存高远,刚正不阿”,这是我在成长中对自己寄予的殷殷期望。

卡耐基先生曾说过: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有自信就年轻,畏惧就年老;有希望就年轻,绝望就年老;岁月使你皮肤起皱,但是失去了热忱,就损伤了灵魂。

作为一名律师职场的跨界新人,正是因为信仰在心和对未来的憧憬,才决定走进律师行业。

一、不一样的烟火——迷茫

还记得,在孩童时期,当别人问:“你长大了想做什么”时,“律师”是常被提及的词。

到了高考填报志愿时,“律师”似乎早已从脑海中溜走,而我意外地成了一枚理工男。毕业时,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进入了知识产权行业,进入到一家号称”知识产权黄埔军校“的世界500强企业。

生活的苟且才开始,诗和远方却来得这么快。我被阿Q精神附体,顺便来了碗心灵鸡汤,“与其生活得像一潭死水,不如注入新的水源以使之流动起来”,现在读来,真挺狗血的。缘起深圳,缘落亦深圳,曾怀疑过自己是否真适合这个赛道,考研不过是光冕堂皇的逃避。

考研遇挫,我机缘巧合进入一家志存高远的准上市龙头企业T,还是个特别的日子-3.8节,从一个工程师干起,经历创立IP部门,历任IP副部长、IP部长,团队从一人发展到最多时近10人。

在T企业的多年工作中,我主导千余项IP挖掘布局与审核,专题数据库上线、上市期间IP管理和风险处置,国内外参展产品出厂排查和现场风险管控,二十余日的德国IP交流之行,省内第一批知识产权贯标……,获评 “先进工作者”,省、市知识产权专家,参与多起省、市、园区授课。

怀揣对“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憧憬,我结束了在T企业2245天的修炼。十多年来,往返于企业和服务机构之间,任职和服务过一批大中小型科创优势企业,岗位遍及工程师、研究员、知识产权部部长、市场研究部副总监、运营总监、分公司总经理。

一路走来,经历了不同的岗位历练,我活成了行业中的“另类”。在这些不一样的烟火里,光芒与迷茫并存。

二、留出了一扇窗——机会

工科和法律看似很难交集的两个专业,硬是在知识产权行业发生了交集。本以为“律师”的大门对我已然关闭,却因我进入知识产权行业而留出了一扇窗。

知识产权是民商法中的一个分支,是科技与法律的复合,从业中重燃了成为一名律师的想法。

在身边多位朋友通过法考的激励下,自己下定决心加入了法考的行列。法考涉及八大部门法,十八个小法,几百万的文字量,远远超出了人类的记忆极限。

如何突破?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或许与桑磊法考有缘,当看到桑磊法考的介绍—前司考命题老师讲授,创始人来自前司法部考试中心命题处处长等,顿时眼前一亮,果断报名。

在人生的跑道上,总想着一个人自食其力,是非常不可取的,学会借力才能走得更快更远。作为职场人,工作繁忙,更有必要借力。努力付出的人,幸运女神会眷顾的,当年我的法考一次性通关。

三、转型恐惧症——挣扎

通过法考值得欣喜,但不必然意味着可畅快地进入律师行业。考试是一回事,实务又是另一回事,知识产权行业有不少双证的同仁,大多还是在做知识产权非诉类的工作。

在通过法考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心里也有过挣扎。曾经所在的科技投行,是个集商业咨询、技术资产构建和资源整合的新兴平台,有不同专业伙伴的能力复合,也有不少业务实践的机会,而若投身律师行业,则相当于转型,难免经历转型之痛。

一次去成都取证,我在和司机师傅攀的谈中找到了答案。或许是自己与国学经典有缘,如王阳明《心学》、《六祖坛经》、《楞严经》、《佛陀转》、《金刚经》等,不仅能读得下去,还能反复加以思考,从中认同命数有定一说。

与司机师傅攀谈中,我无意间说出了一句:“既然相信命数是有定的,选择又何须多虑”。更何况,纠结于个人前途的比较实属妄念。返回后,我毅然提出了辞职申请,全身投进了律所。

四、律师角色初体验——希望

进入律师行业后,接触到桑本谦教授的《法律简史》一书,当中的一些观点加深了我对律师行业的认知。

《法律简史》中提到,“一个案件的判决不止于定纷止争,而是通过解决一件事来解决未来很多很多件事,尤其是防范未来发生诸如此类的纠纷,看裁判结果能否向社会和市场释放正确的激励信号”。

这是司法的终极目标,作为法律共同体中的重要一环,律师应有此义,我坚信并为此践行。

于我而言,律师行业,未来可做三个深耕:一是专业向纵深深耕;二是单一产品向复合产品甚至整体解决方案深耕;三是诉讼向非诉、治病向预防深耕。

三个深耕的基础缘于我与同事的一次讨论中提出的“专业+、产品+、客户+”思路衍生而来。一个优秀的诉讼律师,上述能力不可或缺。相比单一经历的律师,我在快速理解行业,倾听、理解、总结和表达方面具有自身优势。

最后,我想说,一个人的愿力不够,自身生发的能量就不够。能量不够就难于克服人性的弱点,也就难于突破现状。一个人的目标若不够利他或因之受益的群体过少,他就无法借到足够的外部能量来助力自己的目标实现。常难于坚持的人,愿肯定小了;事做不大的人,肯定要做的事不够利他。

有时在想,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自己走上这条跨界之路?直到有一天,当我再次读到卡耐基先生的一句话:“决定你前行的,是未来”。我豁然开朗了!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