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3331认证

能源管理体系gbt23331 2020,gbt23331要求的能源管理机构

2024-04-21 15:32:57  来源:GB/T23331认证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1

能源管理体系gbt23331 2020

一、标准编号及标准名称

GB/T 23331-2020《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二、标准制定背景

GB/T 23331《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首次发布于2009年,是重要的节能基础性标准,2012年进行了一次修订。GB/T 23331对于各类用能单位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作用,有力支撑了国家节能工作的开展。

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18年发布了新版ISO 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该标准基于多年来旧版标准(ISO 50001:2011《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使用的经验,并采用了ISO关于统一编制管理体系类标准的高阶结构。为了确保我国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与国际接轨,亟需修订该标准。

三、标准主要内容

GB/T 23331《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规定了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旨在使组织通过系统方法实现能源绩效和能源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该标准适用于任何组织、由组织管理和控制的影响能源绩效的活动以及任何数量、用途或种类的能源消耗。该标准要求证实持续的能源绩效改进,但未规定实现能源绩效改进的程度。该标准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管理体系协调或融合。

与2012版标准相比,新版标准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性变化如下:

首先,采用了ISO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包括高阶结构、相同的核心文本、通用术语和定义。

其次,修改了术语和定义。删除了“预防措施”等部分术语,增加了“能源绩效改进”等部分术语,吸纳了部分ISO高阶结构通用术语,对部分术语和定义进行修订,并进行了分类和排序。

第三,重新梳理了文本结构和措辞,标准正文使用ISO高阶结构,符合PDCA循环思想,共包含十个章节: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组织环境、领导作用、策划、支持、运行、绩效评价和改进。

第四,优化了与战略管理过程的融合。在“5.1领导作用和承诺”、“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6.2目标、能源指标及其实现的策划”、“9.3管理评审”等多个条款提到能源管理体系要与组织的业务相结合。

第五,强化了最高管理者的作用。在“5.1 领导作用和承诺”条款中强化了原标准中部分条款内容,并新增了包括对能源管理体系有效性方面的积极参与和领导作用等方面的新要求。

第六,澄清了能源种类排除、能源评审要求、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基准相关内容。指出不应排除能源管理体系范围和边界内的任何一种能源种类;明确了与主要能源使用相关的能源评审过程;对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并对相应条款内容进行了较大修改。

第七,引入了对能源绩效参数和相关能源基准“归一化”的概念,强调了能源绩效的比较应在相同条件下进行。

第八,增加了能源数据收集策划和相关要求的内容。规定了监测影响能源绩效的关键特性所需的数据、收集和保留的方式和频次等。

除以上修订外,新版标准还删除了部分与我国应用情况无关的批注,并对某些批注进行了必要的补充。

四、标准实施意义

本次修订是在充分吸收GB/T 23331-2012/ISO 50001:2011《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实施的实践经验,采用ISO管理体系标准高阶结构的基础上完成的。修订后的标准将为国家节能工作提供基础性的标准化技术支撑,对促进用能单位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加强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和能效提升具有重大影响。

GBT 23331-2020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pdf

gbt23331要求的能源管理机构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简介

一、 什么是能源管理体系标准 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给各个国家带来了能源问题。发展需求与能源制约的矛盾唤醒和强化了人们的能源危机意识。但在实践发现,在能源管理中,单纯的依靠节能技术并不能***终解决能源供需矛盾等问题。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行为节能,进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成为能源管理的关键。 2009年4月,我国颁布了国家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09),并于2009年11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是规范组织的能源管理,旨在降低其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管理标准。它借鉴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的成功模式,结合了能源管理领域的特点和特殊要求,运用系统管理和全过程的理念,采用国际通行的PDCA的模式,将管理和节能技术相融合,通过指导组织确定有效的能源管理体系要素和过程,帮助组织实现能源方针和目标,提高组织能源管理效率和水平。该标准适用于各种类型、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可用于第三方认证。

二、 我国煤碳行业现状

1、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剩余探明可采资源储量少。 据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煤炭保有探明资源储量为11800亿吨,其中基础储量 3260亿吨,资源量8540亿吨。煤炭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内蒙古、山西、新疆、陕西和贵州五省(区)占全国总量的81%。尽管我国的煤炭探明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34吨。、 2、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破坏浪费严重,先进与落后生产能力并存,整体技术水平低。 我国煤炭行业科技贡献率仅为24.2%,不但低于全国29.5%的平均水平,更低于美国、英国、日本平均60%以上的水平,煤炭行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除部分国有大矿之外,大多数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低、装备差、效率低。 近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煤炭行业2010年底前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产业政策、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煤矿8000处,淘汰产能2亿吨。

三、 组织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意义

(1)有利于推进国家能源方面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实施。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能够有效地将企业现有的能源管理制度与能源有关的法律法规、能源节约和鼓励政策、能源标准,如能效标准、能耗限额标准、计量和监测标准等,以及其他的能源管理要求有机结合,形成规范合理的一体化推进体系,使组织能够科学的强化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组织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组织能将节能工作落到实处。这是由于传统的能源管理方式,只解决了“谁来做、做什么”的问题,而“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主要由执行者凭个人的经验甚至意愿来决定,导致有些节能工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系统的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的能源管理体系,便能大大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进而提高节能工作整体效果和效率。 (3)有利于及时发现能源管理工作中职责不清问题,为建立和完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能源管理组织结构提供保障。通过识别节能潜力以及节能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持续改进,不断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实现组织的能源方针和能源目标。 (4)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 (5)通过能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降低生产(服务)经营成本,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在能源资源价格不断上涨时保持竞争力; (6)有助于克服技术性贸易堡垒,甚至可以与国外相互认可,得到外商的青睐,扩大国际营销渠道。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