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认监委公告 2019 年第 21 号):为有机市场筑牢品质基石
在健康饮食理念盛行的当下,有机产品以其天然、绿色、无污染的特性,成为众多消费者的心头好。然而,有机产品市场的不规范现象却如影随形。虚假标注有机身份、认证过程敷衍了事等问题频发,让消费者在选购有机产品时忧心忡忡,难以分辨产品的真实品质。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认监委公告 2019 年第 21 号) 横空出世,为有机产品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出台背景
随着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认知度和需求持续攀升,有机产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这本应是行业蓬勃发展的契机,但部分不良商家却妄图从中谋取不当利益。一些企业无视有机生产标准,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却仍将产品标榜为有机;个别认证机构也未能坚守职业操守,为追求经济效益,降低认证门槛,使得一些名不副实的 “有机产品” 充斥市场。这些乱象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对整个有机产业的声誉造成了极大冲击,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此严峻形势下,《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认监委公告 2019 年第 21 号) 应运而生,旨在全面加强对有机产品认证的管理与监督,重塑有机产品市场的良好秩序。
二、认证申请与受理详解
(一)认证委托人资质条件
欲申请有机产品认证的生产者、加工者,即认证委托人,必须首先确保自身具备合法合规的经营资质。无论是单打独斗的个体农户,还是规模化运作的农业合作社、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都需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册登记,持有有效的营业执照,以证明其经营的合法性 。同时,其生产、加工活动必须严格契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产业政策的要求。例如,农产品生产基地的选址至关重要,应远离工业污染源、垃圾填埋场、交通主干道等区域,防止有害物质对生产环境造成污染,从源头上为有机产品的高品质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二)申请材料清单
认证委托人向认证机构提出认证申请时,需精心准备并提交一系列详尽且全面的材料 。申请书作为首要材料,应清晰阐述企业的基本信息,包括企业名称、注册地址、联系方式等;生产规模方面,需明确种植面积、养殖数量、加工产能等数据;产品种类则要具体到每一个细分品类。调查表需如实填写生产基地的地理位置,精确到经纬度坐标;土壤状况方面,涵盖土壤类型、肥力水平、酸碱度等指标;水源条件要说明水源类型(如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状况等;此外,还需详细记录过去几年的农事操作记录,包括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的具体情况。加工工艺流程需精确到每一个生产步骤,从原料的预处理(如清洗、分拣)到加工过程中的烹饪、发酵、提取等核心环节,再到成品的包装工序,都要有细致入微的说明。若涉及加工产品,产品配方需明确各种原料的比例,确保成分清晰透明。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投入品清单也不可或缺,要详细列出肥料、农药(仅限有机生产允许范围内的)、添加剂等的名称、来源(生产厂家、供应商)、使用方法及用量等信息,为认证机构的审核工作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
(三)认证机构受理流程
认证机构在收到认证委托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后,需在 10 个工作日内迅速启动严格的材料审核流程 。在审核过程中,认证机构的专业审核人员会秉持严谨负责的态度,仔细核对每一项材料。他们会逐一检查信息是否存在遗漏、数据之间是否存在逻辑矛盾,以及各项内容是否符合有机产品认证标准的要求。一旦发现申请材料存在问题,认证机构会在第一时间以书面形式通知认证委托人 。通知内容会明确指出问题所在,例如申请书某一关键信息填写错误、调查表中某一数据缺失等,并告知认证委托人补充或修改材料的具体要求与期限,通常会给予合理的时间范围,以便认证委托人能够有条不紊地完成材料的完善工作。只有当申请材料齐全、准确无误且完全符合要求时,认证机构才会正式受理认证委托 。并且,在对认证委托人实施现场检查前 5 个工作日内,认证机构需将认证委托人的基本信息、认证检查方案等关键内容报送至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确定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与共享,便于监管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
三、有机产品生产与加工规范
(一)生产环节严格标准
- 土地与环境要求:有机产品生产基地的土地必须处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等指标需满足极为严格的标准 。一般而言,常规农田若要转变为有机产品生产基地,需历经 2 - 3 年的转换期。在转换期内,严禁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而是通过种植绿肥作物(如紫云英、苜蓿等),利用其固氮作用增加土壤肥力;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如豆类与谷类作物轮作,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从而确保土壤逐步达到有机生产的严苛要求 。同时,生产基地周边应设置适当的隔离带,例如种植宽度适宜的树林,利用树木的屏障作用,阻挡周边常规农田的农药、化肥等污染物漂移进入;或者借助自然河流形成天然隔离,为有机产品生产营造纯净的环境空间 。
- 种子与种苗选择:有机生产应将有机种子或种苗作为首选 。若因特殊原因,如某些珍稀品种或当地适应性品种暂时无法获得有机来源,在经过认证机构的严格批准后,可使用未经禁用物质处理的常规种子或种苗 。在挑选种子和种苗时,除了要考虑其是否符合有机生产要求外,还需充分考量其对当地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光照时长)、土壤条件(如土壤质地、酸碱度、肥力)的适应性 。例如,在气候寒冷干燥的地区,应优先选择耐寒、耐旱性强的品种;在土壤肥力较低的酸性土壤区域,选择对土壤肥力要求相对不高且能适应酸性环境、改良土壤的品种。此外,注重遗传多样性也至关重要,避免单一品种种植带来的病虫害易发性和生态系统脆弱性问题,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 。
- 病虫害防治手段:有机生产坚决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来防治病虫害,转而大力倡导采用综合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方面,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种植密度,避免植株过于密集导致通风不良、病虫害滋生;实施轮作、间作等种植模式,如在果园中,将果树与豆类植物间作,利用豆类植物的根瘤菌固氮作用改善土壤肥力,同时改变果园的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物理防治可采用多种手段,如在农田周围设置防虫网,阻挡害虫飞入;安装诱虫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捕;悬挂黄板,吸引并黏住有翅蚜虫、白粉虱等害虫 。生物防治则巧妙利用害虫的天敌,如在蔬菜大棚中释放捕食螨来控制红蜘蛛的数量;使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农药,对鳞翅目害虫(如菜青虫、棉铃虫)进行绿色防控,既有效控制病虫害,又减少对环境和有益生物的危害 。
(二)加工环节质量把控
- 原料来源限定:有机加工产品所使用的原料必须源自有机生产体系,或者是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产品 。其中,有机原料的比例(不包括水和盐)应等于或高于 95%,只有满足这一条件,产品才能在其包装或标签上堂堂正正地标注 “有机” 字样 。对于剩余不足 5%的原料,必须严格符合相关标准规定,且绝对不能是基因改造生物及其衍生物 。以有机果汁加工为例,果汁原料必须 100% 来自有机种植的水果,从源头确保果汁的有机品质;在有机饼干制作中,小麦粉、油脂等主要原料需为有机原料,而其他少量添加剂,如酵母、盐等,也需符合有机产品加工的相关要求,保证饼干的每一个成分都符合有机标准 。
- 添加剂与加工助剂使用准则:在有机产品加工过程中,严禁使用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如人工合成色素、香精、防腐剂)、化学合成的加工助剂 。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和加工助剂必须严格限定在有机产品国家标准中规定的范围之内,并且要遵循相应的使用限量 。例如,在有机食品加工中,可使用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香草精作为香料,为食品增添自然的香气;采用木糖醇等天然甜味剂替代人工合成甜味剂,满足消费者对甜味的需求,同时保障产品的有机属性 。在有机纺织品加工中,使用的染料应是天然植物染料,如用茜草提取的红色染料、用靛蓝提取的蓝色染料等,或者是符合标准的环保型染料,避免传统化学染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
- 加工过程防污染措施:为有效防止有机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受到污染,加工企业需精心构建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 。加工车间的环境卫生至关重要,地面应采用防滑、易清洁的材料铺设,便于日常清洁与消毒;墙壁可安装易于清洗的瓷砖,减少灰尘和微生物的附着 。设备在加工不同批次产品或不同种类产品前,必须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洗和消毒,例如食品加工设备在每次使用后,需先用清水冲洗,再用符合卫生标准的消毒剂进行消毒,最后用清水再次冲洗,确保设备无残留污染物,避免交叉污染 。在物料输送环节,要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管道或容器,防止物料在输送过程中被污染;储存环节同样关键,需使用专用的储存设备,如有机食品应储存在清洁、干燥、通风良好的仓库中,避免与其他非有机产品混放,防止二次污染 。
四、认证标志使用与管理规定
(一)认证标志样式与含义
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独具匠心,以人手和叶片作为核心创意元素 。标志的中心是一个由绿色线条勾勒而成的圆形,这个圆形寓意着地球,生动地体现了有机产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圆形内部,一只手向上轻柔地托着一片绿色的叶片,象征着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悉心呵护,同时也彰显了有机产品源于自然、绿色健康的品质特性 。标志上清晰标明 “中国有机产品” 和英文 “ORGANIC” 字样,下方则是独一无二的 18 位有机码,每一个有机码都如同产品的专属 “身份证”,消费者可通过官方指定渠道,输入有机码查询该产品的详细认证信息,轻松辨别产品真伪 。
(二)标志使用条件与范围
只有成功通过认证机构认证,并且处于认证证书有效期内的有机产品,才具备在产品或其最小销售包装上加施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的资格 。对于有机配料含量(不包括水和盐)等于或高于 95%的加工产品,在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后,可在产品本体、产品包装及标签显著位置标注 “有机” 字样,并加施认证标志,向消费者明确展示产品的有机身份 。当有机配料含量在 70% - 95%之间时,产品只能在名称前标注 “有机配料生产”,但严禁使用有机产品认证标志,避免误导消费者 。而有机配料含量低于 70%的产品,则绝对不能在产品名称、包装及标签上标注任何与有机相关的具有误导性的文字和图案,确保消费者能够准确获取产品信息 。例如,一瓶有机牛奶,若其有机原料含量达到 95% 以上,且通过正规认证,可在牛奶瓶身醒目位置标注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及 “有机牛奶” 字样,让消费者一眼识别;若某款饼干有机配料含量为 80%,可标注 “有机配料生产的饼干”,但瓶身不能出现认证标志 。
(三)对标志使用违规行为的处罚
对于违规使用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的行为,监管部门将秉持零容忍的态度,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和惩处 。一旦发现企业在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情况下,擅自使用有机产品认证标志,试图以假乱真、欺骗消费者;或者在获证产品的认证证书过期、被暂停或撤销后,仍继续使用认证标志,误导消费者;以及伪造、变造、冒用、非法买卖、转让、涂改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等严重违法行为,监管部门将责令其立即改正,并根据情节轻重处以相应罚款 。情节特别严重的,还将依法撤销其认证证书,并向社会公开曝光,使其违法行为无所遁形 。同时,认证机构若对不符合认证标准的产品违规发放认证证书,或者对认证标志使用监管不力,未能履行应尽职责,也将面临相应的行政处罚 。通过严格的处罚措施,形成强大的威慑力,切实维护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有力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认监委公告 2019 年第 21 号) 犹如一把高悬的利剑,为有机产品市场的规范运行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指导与约束 。广大消费者在选购有机产品时,请务必保持警惕,仔细查看产品是否拥有合法有效的认证标志和有机码,并通过官方正规渠道核实认证信息,坚决避免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切实维护自身的消费权益 。有机产品生产企业要将规则牢记于心,严格遵守各项规定,诚信经营,以优质的产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市场的认可,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认证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严格按照规则开展认证工作,加强对认证全过程的监管,确保认证结果的公正、准确 。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遵循《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认监委公告 2019 年第 21 号) ,为有机产品市场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让真正的有机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注入绿色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