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戴森的高光时刻--专利赋能
戴森在2012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很快就在中国吸尘器市场品牌关注度中以23.6%的占比位列第一。2017年戴森全球营业额增长超过45%,而中国市场增速更是高达159%。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戴森全球最大的市场。
中国对这些高端的、极具设计感以及科技感的产品需求,就像是一个填不满的窟窿。2018年的时候戴森发布一款名为Airwrap styler的卷发棒,没想到一经发布在戴森天猫官方旗舰店上该产品预售在1秒内就被抢完。对了,这根卷发棒的价格是3690元。
家电产品千千万万,为什么中国消费者只青睐卖得最贵的戴森?
一是产品创新驱动,二是工业设计精美,三是营销定价针对中产,四是专利护城河。
早在2006年戴森就尝试进入中国市场,当时它面向中国市场就曾经推出过一款售价高达万元的干手机,号称能在10秒内把手吹干。只不过中国消费市场似乎对于这个产品并不买账,最后戴森只能铩羽而归。
戴森的产品是为有一定消费水平的中产阶级打造的,从上图戴森的专利布局国就能看出,戴森的专利主要布局在发达国家(中国除外)。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的人口基数在日益增大。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中产阶级数量超过了4亿人,这也是戴森感慨中国是一个神奇的市场的原因。戴森的品牌战略是为具有高消费水平的中产阶级提供不同以往的能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
其次,戴森万件专利组成的护城河,让众多的国内小电器厂家为了避免吃官司,有些设计必须绕道:一个是电机技术的回避,另一个是外观设计。比如:戴森采用单相4槽电机,而国内品牌厂商只能用成本相对高的三相6槽。戴森无叶片风扇及电机下置的设计既可以防止头发被卷入风扇,又可以减少噪音,基于戴森气流倍增技术,风筒中空的设计使得进风更加通畅。
为此,戴森也深谙其道,从2010年开始,戴森的专利进入了一个居于高位的快车道,其通过对核心的电机技术保护和对高端设计造型的外观设计专利(占比25%)进行大量的专利布局保护,让仿造者只能望其项背。
戴森还通过发起专利诉讼来进行维权,多的年份在2013和2017年达到22次,主要涉及让戴森在中国年赚百亿的三大件:吹风机、吸尘器、无叶风扇。
比如:2013~2015年跨国公司在中国专利诉讼的情况,排名第一的就是戴森公司,其在深圳、上海、济南、宁波、金华、绍兴等地发起了20多场诉讼,胜诉率100%!
二、戴森光环衰退--核心专利到期外围专利被无效
不可否认的是,戴森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无叶风扇、吹风机和吸尘器的核心专利到期,大量外围专利被宣告无效,导致竞争对手已经大大挤占了戴森的市场。
比如:小米生态链企业追觅科技2021年开始多次在中国的戴森专利无效申请、在德国与戴森专利侵权纠纷案件中均占得上风。这也说明,中国品牌在高端家电领域已经具备和外资品牌较量的实力。
随着国内品牌发力,更具价格优势的可选择项出现,并且在某些维度戴森甚至还要较国内竞品略逊一筹,调侃戴森征收“智商税”的声音更多了起来。
2017年,戴森宣布造车,计划投入25亿英镑,研发团队规模不断扩增,一度达到1.2万人,并特意在新加坡选址建厂。两年后戴森便因为项目商业化不可行而放弃。戴森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在《发明》一书中表示:“N526是一款出色的汽车。它具有高效的电动机,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性能,驾驶体验感也很棒。我们永远不可能从中赚钱,尽管我们对这个项目充满热情,但我们不准备拿戴森的其他产品冒险。”2020年,戴森宣布将继续在固态电池、传感器、机器人技术和AI等领域研发,但是,目前尚未见显著的相关成果推出。去年推出的空气净化耳机又让戴森来到了消费电子领域,但是,这是一个全球高手云集的赛道。汽车、新能源、耳机,这些领域看似与戴森所在的家电领域相差甚远,其实在技术方面又与戴森现有产品有着一定联系。戴森在吸尘器、吹风机等产品上积累了马达、气流控制、电池续航等技术经验,又把在家电产品中对于电机噪音的控制延伸到耳机中的音频降噪技术。一个个相似技术的连接,让戴森从家电迈向新的领域。
与此同时,戴森自身似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据财联社消息,在新品发布前一周(7月10日),戴森公司对外宣称,鉴于其全球重组战略,将在英国进行大约1000人的裁员。结合戴森在英国的公司规模,此举波及了三分之一的员工。
从专利申请量上可以看出,戴森罕见地从2022年开始专利申请量开始了接近20%的下滑且一直呈下滑趋势。
对此,戴森公司首席执行官汉诺•基尔纳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公司正致力于通过一系列调整来应对挑战,来确保戴森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强劲势头。
三、戴森走下神坛
虽然创新乏力、专利申请减少,但是据戴森的公开数据,戴森的研发投入并不低,据公开消息粗略统计,2021-2023年,戴森陆续投入20亿英镑,用于机器人技术、AI的基础研究及产品开发,这几乎是整体利润的二分之一。
戴森为什么不火了?
1.产品创新不足
2016年,戴森携带其11万转的高速马达技术进入中国市场,颠覆了消费者对吹风机的传统认知。然而,时至今日,戴森在技术上似乎并没有带来更多的惊喜。
与此同时,国产品牌却通过快速学习和创新,掌握了这些技术,甚至在某些方面进行了优化和改良。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戴森的技术优势已经不再明显。
2.性价比低
戴森的产品定价一直居高不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高端定位。但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的性价比。相比国产品牌,戴森的价格显然更高,但性能的提升并不与之成正比。消费者开始质疑,戴森的高价是否还值得?
3.国产品牌质量提升
近年来,国产品牌在产品质量和技术上的提升非常显著。许多国产品牌不仅在价格上有优势,在性能和耐用性上也不逊色于戴森。这使得消费者在选择时更倾向于性价比更高的国产品牌。
4.线上营销不足
戴森主要依靠其产品的驱动来吸引消费者,而国产品牌在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上进行了大量的营销活动。例如,徕芬通过大量的线上种草营销,成功吸引了大批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相比之下,戴森在这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