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

成果转化的“分饼”理论-专利里的经济学

2022-12-14 10:04:06  来源:专利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15

“专利创新魔方”系列文章——用经济学的理念去分析解读政府的制度、法律、法规和企业与专利相关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在深层次的角度理解专利,并充分掌握和利用好这个工具,能够拨云见日、简单了解事件背后的经济学逻辑。

关键词:成果转化 技术转移 拜杜法案  分饼理论

一、成果转化,既要画饼,还要合理分饼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创新要素最活跃的地方,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一度受困于体制机制和市场对接困难,大量科技成果长期“藏在深闺人未识”,亟待转化。

那为什么这么多年以来,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没有有效推动呢?就是饼画出来了,没分明白,只谈做饼不谈分饼或分不均匀。

在经济学中,有个风险定律:在风险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你要想让别人克服这种即时消费的心理,必须从收益制度上给予一定的确定性,经济学上叫“确定性偏好”。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高风险、高收益的科技经济活动,其风险主要体现在高投入、时间长、不确定强等因素上,因此有一个好的可预期的分配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是保证科技人员切实经济利益、提高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获得感的重要内容,事关相关法律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痛点。科技成果转化是系统工程,涉及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人员、转化人员等多方主体,是长链条、多环节的过程,转化利益的分配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利益平衡。

二、目前国内成果转化面临的“五不为”病

目前,虽然国内的政策已经非常完善了,但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还不到5%,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40%-50%。

究其原因,笔者发现,国内高校院所在成果转化中存在“五不为”:

不愿为因为时间长,领导对成果转化不重视;收益制度设立不合理,不愿为后人栽树;产权不清晰。

不敢为:怕出现经济问题;巡视、审计严。

不会为:政策理解不到位;顶层设计不完善;没有成熟模板;没有合适的技术经理人团队。

不好为:人财物投入不足;考核机制不合理;供需对接不畅通。

不作为:落实不到位;大搞形式主义;工作推进慢。

为了从根本上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2023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随后,在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在内的4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赋权改革试点。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副研究员武思宏表示:“相关数据显示,通过赋权改革实施,这40家单位登记的科技成果技术合同的交易额达到了218亿元,同比增长了28%。这样的数据可以充分显示,通过赋权改革,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活力。”

三、“拜杜法案”交给我们如何分饼

据统计,美国在19世纪创造的财富85%都与科技成果转化直接相关,20世纪创造的财富接近90%都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

美国科技的蓬勃发展,与1980年通过的《拜杜法案》关系密切。

在《拜杜法案》制定之前,由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产生的专利权,一直由政府拥有。复杂的审批程序导致政府资助项目的专利技术很少向私人部门转移。截至到1980年,联邦政府持有近2.8万项专利,但只有不到5%的专利技术被转移到工业界进行商业化。

很多人认为,政府资助产生的发明被“束之高阁”的原因在于该发明的权利没有进行有效地配置:政府拥有权利,但没有动力和能力进行商业化;私人部门有动力和能力实施商业化,但没有权利。

《拜杜法案》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评价为“美国国会在过去半个世纪中通过的最具鼓舞力的法案”,开创了美国技术和风险基金产业进行合作的新境界。该法案旨在通过赋予大学和非盈利研究机构对于联邦政府资助的发明创造享有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鼓励大学展开学术研究并积极转移专利技术,促进小企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创新。

《拜杜法案》是美国“制造经济”转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在过去的30年,美国大学借着《拜杜法案》这一专利制度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美国大学的专利申请和授予的数量有了显著增长,其变革之根本理念在于充分注重作为专利权人的大学和其他社会公众的利益平衡,实现激励创新、增进社会福祉的终极目标。[1]

科技创新需要制度创新的协同。赋权激励、产研结合、专业服务,在多方探索下,一条条科研成果转化的“绳索”被去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这为科技成果转化怎么更“顺”、更“准”明确了方向。在这个总思路的指引下,相信会有更多的制度创新,助力更多的来自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在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中“开花结果”。[2]

[1] 美国《拜杜法案》简介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09[引用日期2012-08-01].

[2] 2022.12.6央视一套《焦点访谈》.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