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5189:2012标准有哪些内容
ISO15189:2012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两大方面,以下是具体的内容归纳:
一、管理要求
组织和管理
实验室或其所在组织应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实验室应有明确的组织结构、职责和权限分配。
质量管理体系
制定成文件的质量方针、过程、计划、程序和指导书,并传达至所有相关人员。
质量管理体系应包括内部质量控制,以及参加有组织的实验室间的比对活动。
规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方针和目标,并在质量方针声明中予以规定,形成文件并写入质量手册。
质量手册应对质量管理体系及其所用文件的架构进行描述。
建立并施行一个计划,用于定期监控和证实仪器、试剂及分析系统经过了适当校准并处于正常功能状态。
文件控制
制定、形成文件并维护程序以对构成质量体系文件的所有文件和信息(来自内部或外部的)进行控制。
所有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均应能唯一识别。
合同的评审
如果实验室签订了提供医学实验室服务的合同,应建立和维持合同评审程序。
保存评审记录,评审包括实验室所有委托出去的工作。
对合同的任何偏离均应通知用户。
如果在工作已经开始后需要修改合同,应重新进行合同评审过程。
委托实验室的检验
具有有效的程序文件,用于评估和选择委托实验室和会诊机构。
定期评审与委托实验室的协议。
对其所有委托实验室进行登记。
由本实验室负责确保将委托实验室的检验结果和发现提供给提出要求的人员。
外部服务和供应
建立并文件化政策和程序,保证所购买的各项物品应符合实验室的质量要求。
采购的设备及消耗品使用前应予以验证。
建立一套供货清单控制系统。
对影响检验质量的重要试剂、供应品以及服务的供应商进行评价,并且保存这些评价的记录和经批准的清单。
咨询服务
实验室中适当的专业人员应就选择何种检验及服务提供建议。
定期与临床医生交流,讨论如何利用实验室服务,并就学术问题进行咨询,这些交流应记录归档。
不符合项的识别和控制
有相应的政策和程序对不符合项予以识别和控制。
如果确定不符合的检验会再次出现,或对于实验室符合其自身制定的质量手册中的政策程序有疑问时,应立即实施相关程序来识别、记录和消除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制定并实施有关程序,规定存在不符合项时如何发出结果,包括对这些结果的审核。这些事件应予以记录。
纠正措施
评估纠正措施的需求,确定并实施纠正措施,以防止不符合项再次发生。
记录纠正措施的结果,并评审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预防措施
确定潜在的不符合项的来源和所需的改进。
制定、执行和监控预防措施计划,以减少类似不符合项发生的可能性并借机改进。
持续改进
定期对所有的运行程序进行系统评审,制定改进措施的方案,归档并实行。
评审结束并执行相应措施后,通过对相关方面重点评审或审核的方式评价上述措施的有效性。
将按照评审意见采取措施所得的结果提交实验室管理层进行评审,并实施对质量管理体系的任何必要改动。
建立质量指标,用于系统性监控、评价实验室在患者医疗护理方面的功效。
为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和实验室服务的相关用户提供适当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质量和技术记录
建立并实施一套对质量及技术记录进行识别、采集、索引、查取、存放、维护以及安全处理的程序。
明确规定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各种记录的保存时间,且应该保存检验结果。保存期限应根据检验的性质或每个记录的特殊情况而定。
内部审核
对体系的所有管理及技术要素进行定期的内部审核。
由质量主管或所指定的有资格的人员负责对审核进行正式的策划、组织并实施。
正常情况下,每12个月对质量体系的主要要素进行一次内部审核。
内部审核的结果应提交实验室管理层进行评审。
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应考虑过程方法的各个方面。
尽可能地监控并客观评价对实验室在患者医疗护理工作中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和适宜性。
管理评审结果以及应采取的措施均应记录归档。
二、技术要求
人员
实验室管理层应有确定所有人员资格和责任的组织规划、人事政策和工作描述。
保存全部人员的相关教育背景、专业资格、培训、工作经历以及能力的记录。
实验室应由负管理责任且有能力对实验室提供的服务负责的一人或多人领导。
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满足工作的需求以及执行质量管理体系相关功能的需求。
针对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应有相应的继续教育。
所有人员均应对患者的相关资料保密。
设施和环境条件
实验室应合理分配空间,以保证完成工作任务。
实验室应按照有效运行的宗旨进行设计。
如果提供了采集原始样品的设施,应在尽量优化样品采集条件的同时考虑患者的行动能力、舒适度及隐私。
实验室的设计与环境应适合其所从事的工作。
根据有关的规定,或当环境因素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质量时,实验室应监测、控制并记录环境条件。
相邻的实验室部门之间如果有不相容的业务活动,必须进行有效的分隔。
应控制人员进入或使用会影响检验质量的区域。
实验室内的通信系统应与机构的规模、复杂性及信息的有效传输相适应。
应提供相应的存储空间和条件。
工作区应保持清洁。
实验室设备
实验室应配置服务所需的全部设备。
确定设备在安装时及常规使用中能够达到所要求的性能标准,并且符合相关检验所要求的条件。
每件设备均应以唯一性标签、标记或其他方式进行区别。
保持与检验性能有关的每件设备的记录。
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可以操作设备。
设备应维持在安全工作条件下。
一旦发现设备出现故障,应停止使用。
将所采取的减少污染的措施清单提供给在该设备上工作的人员。
自动化检验设备应予以验证。
制定相应程序,规定设备的安全操作、运输、贮存和使用,以防止污染或损坏。
设备均应得到相应的保护,数据及时修正。
检验前程序
检验申请表中应包括足够的信息。
制定并实施正确采集和处理原始样品的专用指导书,并使负责采集原始样品的人员方便获得这些资料。
检验程序
应用包括选择/提取部分样品在内的检验程序,且适宜检验操作。
只使用经确认的程序来验证所使用的检验程序适合预期用途。
所有的程序都应形成文件,使相关人员可以从工作站上查阅。
检验中使用的每一个程序的性能参数应与其预期用途相关。
定期评审生物参考区间。
将现行的检验程序,包括对原始样品的要求和相关操作的性能参数与要求列成清单,供实验室服务对象取用。
如果实验室拟更改检验程序并可能引起结果及其解释的明显差异,则应在更改之前以书面方式向实验室服务对象做出解释。
检验程序的质量保证
建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以保证检验结果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
必要且可能时,确定检验结果的不确定度。
确保结果可溯源到SI单位。
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活动。
有明确的机制来判断在整个临床适用区间内检验结果的可比性。
记录这些比对活动的结果并形成文件,必要时根据结果采取措施。
检验后程序
被授权的人员应对检验结果进行系统性评审,评价其与可获得的患者相关临床信息的符合性,并授权发布检验结果。
原始样品及其他实验室样品的保存应符合相关的政策。
不再用于检验的样品应进行安全处理,处理方法应符合当地关于废弃物处置的法规或推荐方法。
结果报告
负责规范报告的格式。
与检验申请者共同负责确保检验报告在约定时间内送达合适的人员。
检验结果应清晰易懂,文字表述正确。
如果所收到的原始样品不适于检验,或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应在报告中予以说明。
保留所报告结果的文档或备份,以备快速检索。
综上所述,ISO15189:2012标准涵盖了医学实验室管理和技术的多个方面,旨在确保实验室能够提供高质量、可靠的检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