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详解:守护有机市场秩序
在有机产品备受追捧的当下,如何确保买到的是真有机,成为消费者的心头难题。不良商家的虚假标注,让有机市场乱象频生。《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就像一把利剑,精准指向这些问题,为规范有机产品市场、保障消费者权益提供关键依据。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一重要条款。
一、《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内容剖析
(一)条款原文呈现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产品、产品最小销售包装及其标签上标注含有‘有机’‘ORGANIC’等字样且可能误导公众认为该产品为有机产品的文字表述和图案:(一)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二)获证产品在认证证书标明的生产、加工场所外进行了再次加工、分装、分割的 。” 这一规定清晰划定了有机产品标注的红线,对市场上有机产品的标识规范起到了关键作用 。
(二)条款核心要点解读
- 未获认证不得标注:该条款的第一点强调,只有经过正规认证流程,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产品,才有资格在包装及标签上使用 “有机” 相关字样及图案。这是从源头上把控有机产品的市场准入,防止未达有机标准的产品鱼目混珠,误导消费者。例如,一些小作坊生产的农产品,即便其种植过程看似 “天然”,但未经过权威认证机构按照有机标准进行认证,就不能在产品包装上标注 “有机”,否则即违反此规定 。
- 获证产品加工场所受限:第二点针对已获有机认证的产品,规定其再次加工、分装、分割必须在认证证书标明的生产、加工场所内进行。这是因为有机产品的认证涵盖了特定生产场所的环境、工艺等多方面因素。若在认证场所外进行相关操作,可能引入不符合有机标准的因素,影响产品的有机属性。比如,某有机认证的食用油,若在非认证场所进行二次分装,就可能因环境、设备等问题,混入非有机成分,此时再以有机产品销售并标注相关字样,同样违反第三十四条规定 。
二、违反《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的案例警示
(一)未获认证却标注 “有机” 案例
在某市场监管部门的一次专项检查中,发现一家水果店在销售一种号称 “有机草莓” 的水果。经调查,该水果店并未取得有机产品认证,其销售的草莓也无法提供符合有机标准的生产记录和检测报告。这种在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产品上标注 “有机” 字样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一)项规定。最终,该水果店被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并面临相应的行政处罚 。
(二)获证产品违规再加工标注案例
某知名有机食品企业,其生产的有机大米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然而,为了降低成本,该企业将部分获证的有机大米运至未在认证范围内的小加工厂进行分装。分装后的大米继续以有机大米的名义销售,并在包装上标注有机相关字样。市场监管部门在接到举报后介入调查,确认该企业行为违反了第三十四条第(二)项规定。由于其行为影响较大,不仅被处以高额罚款,还导致其品牌声誉受损,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任度大幅下降 。
三、消费者如何依据《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维护权益
(一)查看产品包装标识
消费者在购买有机产品时,要仔细查看产品的最小销售包装及其标签。正规的有机产品应标注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有机码和认证机构名称。如果产品包装上仅有 “有机” 字样,却没有认证标志、有机码等关键信息,或者信息模糊不清,很可能不符合规定,消费者需谨慎购买 。
(二)查询认证信息
消费者可通过国家认监委确定的信息系统,如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网址:https://food.cnca.cn/ ),输入产品的有机码或认证证书编号,查询产品的认证详情。若查询结果显示产品未获得认证,或者实际产品信息与查询到的认证信息不符,如生产企业、产品名称不一致等,那么该产品很可能存在问题,消费者应避免购买,并可向相关部门反映 。
(三)积极举报维权
如果消费者发现市场上有产品违反《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如未获认证却标注有机,或获证产品违规再加工标注等情况,应积极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可拨打 12315 投诉举报热线,或通过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的官方网站、公众号等渠道进行举报。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为净化有机产品市场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是保障有机产品市场健康发展、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法规依据。广大消费者要熟知这一条款内容,在购买有机产品时擦亮双眼,利用法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也呼吁生产经营者严格遵守法规,诚信经营,共同营造一个真实、可靠的有机产品市场环境。若您在购买有机产品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或发现违规行为,不要犹豫,立即行动起来,通过正规渠道查询、举报,让我们一起守护有机产品市场的纯净与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