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贯标认证的条件
两化融合贯标认证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企业基本条件:企业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拥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企业需对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需求,并且两化融合工作应具备良好的基础。此外,企业所属行业应为生产制造类型,不限制产品所属行业。对于企业人数,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人数大约在100人左右,而生产高度自动化的企业人数则无具体限制。对企业销售收入没有具体要求,但规模以上企业更佳。
信息化建设要求:企业应具备信息化系统或计划上线的信息化系统,包括但不限于ERP(企业资源计划)、PDM(产品数据管理)、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管理)、EDS(工程设计自动化系统)、MDS(经营管理与决策系统)、QAS(质量保证系统)、MAS(制造自动化系统)、MES(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财务保障与信息化安全:两化融合需要企业进行资金保障,要求企业近两年对信息化工业化有持续的资金投入(包括生产设备、信息设备、服务器等)。同时,企业需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有独立机房的企业应制定信息安全保障制度和机房管理制度。
贯标工作阶段: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分为贯标启动、现状调研及诊断、体系分析策划、文件编写及发布、体系试运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等六个关键阶段。
特定条件:对于特定项目申报,如2024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贯标项目,支持对象包括在常州各辖区、经开区范围内依法登记注册的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和制度,正常经营一年以上。此外,申报项目需符合国家、省、市产业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地在常州市行政区域内。申报企业还需满足其他条件,如已列入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贯标试点示范名单、取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A级、AAA级贯标认证等。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流程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它涵盖了多个阶段,从组织的准备工作到最终的认证获得。以下是基于搜索结果整理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流程:
1. 成立两化融合组织机构
组织应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根据组织实际情况,确定两化融合领导和执行机构(如两化融合领导委员会、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组),明确相关工作职责。
2. 项目准备及宣贯
项目准备:两化融合管理平台进行注册,以便于贯标工作的开展和申请、评定工作的管理。
项目启动:其作用和意义是充分发挥领导的核心作用,进行战略决策的宣导,全体动员、全员参与。
标准宣贯:培训应贯穿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整个过程中。
3. 调研、评估与诊断
调研是了解企业发展现状的重要手段。调研需要定性评价组织的发展管理现状,例如,对企业的战略定位、业务流程、职责划分以及执行能力等进行分析,以此客观寻找差距,做出判断。
4. 体系运行与评测改进
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根据建立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开展过程维、要素维、管理维的策划、实施、运行、评测与改进。
5. 文件编写培训和文件评审、发行
文件编写培训和文件评审、发行是贯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旨在确保文件的质量和符合性。
6. 体系的试运行和内审管理评审
体系试运行阶段是为了验证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内审和管理评审则是为了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7. 评定
经过以上步骤的准备和实施,组织将进入评定阶段。根据《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规定,评定通常包括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价两个阶段。
8. 获取认证证书
通过上述步骤的实施,如果符合认证要求,组织将获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该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并需要每年进行年审。
以上就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的基本流程。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流程可能会因认证机构的要求和组织自身的实际情况而略有不同。企业在申请认证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认证机构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